人物小传:崔合美,湖南宁乡人,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62年高中毕业应征入伍,历任广州军区959部队战士,广州军区后勤部创作员、政治部创作员,湖南岳阳地区文化馆副馆长,《湘江文学》诗歌组长、湖南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先后出版诗集《飞翔的花》、散文集《绿色的太阳》、长篇报告文学《银海弄潮》、儿童文学《不一样的童年》、科普小品《千奇百怪的鱼》等20多种著作。短篇小说《最后一班车》改编为电视剧,获全国首届优秀电视剧三等奖。短篇小说《路标》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散文《红珊瑚》选入小学语文课本。
长沙市精英路社区,一个仅两栋普通居民楼的老旧小区,不大的院里却郁郁葱葱,绿树成荫。不看门口的牌匾,谁会想到这是湖南省作家协会旧址?历经岁月沧桑,人事更替,如今只剩下两三位作家仍在此居住。其中一位便是崔合美。
社区中许多人都知道,这里住着一位当过兵的老作家。即使在和平年代,他的骨子里仍透着热气。从军时笔直的脊背已微微弯曲,但双目依然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清晰。他每日精神抖擞,养护着一院子的绿植,平日里看看报纸、提笔写作。他还总是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邻居遇到困难,也会找他帮忙。社区清洁人员看到他,都会招呼一声:“崔老师,您好。”
湖南省作家协会(西门) 姚曳 摄
可以用“生有热烈,藏于俗常”来概括崔合美。
19岁应征入伍,60年笔耕不辍,80多岁的他隐于陋室,始终与书为伴,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写作的热情。他说,当代年轻人要读好四本“书”。一是读万卷书,多读纸质书籍;二是行万里路,多读世界这本书;三是广结善缘,多读他人这本书;四是独立思考,多读自己这本书。而他自己,也正是这样的一个“读书人”。
万卷书香,是他“吹牛”的本钱
“我先来吹个牛!”崔合美笑眯着眼,对自己取得的文学成就如数家珍,如短篇小说《路标》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大学教材,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配乐播出;短篇小说《最后一班车》改编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获首届全国优秀电视剧奖……这些成就离不开他广泛、大量的阅读。
崔合美坚决反对“读书无用论”,家中的客厅、卧室各有一张书桌供他日常阅读、写作。书房里一整面墙的书柜上整整齐齐地填满了书,囊括各类词典、小说、作品集等。他还订阅有《党史博览》《长沙晚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
开卷有益,他深刻认同。
上世纪80年代,崔合美曾在新疆阿勒泰待过一个星期。在那里,他观赏到了太阳变成绿色的奇景。他对于这种景象非常好奇,于是大量阅读有关科学书籍,最终在杂志《奥秘》中找到了答案:绿色的太阳通常是由大气中的折射、散射或特定条件下的光学效应引起的,这里面还涉及大气中的微粒(如气溶胶)或特定层的光学现象。
“如果我不看《奥秘》,就不会有《绿色的太阳》这篇文章。”崔合美微仰着头,感慨地回忆着那些与阅读有关的过往。
有了科学依据,他才放心地在《绿色的太阳》中写道:“眼前看见的夕阳却很奇怪:它留在绿色地平线上的那一部分,既没有五彩云霞簇拥,也没有暮霭烟雾笼掩,因此,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它由枯黄渐渐变成绿色,射出像草地那样绿茵茵的光辉,染得天空也绿油油的。”
崔合美正在整理自己的书稿 姚曳 摄
万里征途,于笔尖流转
崔合美的万里路与他的军旅生涯密不可分。丰富的军旅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写作上的天赋又为军旅生活铺下坦途。
普通战士拿的步枪,上等兵拿的冲锋枪,报道员拿的手枪,他都摸过。部队里能写文章的人很少,他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被上级重视。据崔合美回忆,他起先在株洲当兵,而后调往衡阳,半年后便去了广州大军区当创作员,一待就是十几年。
据崔合美介绍,1970年他曾去到狼牙山代职,跟随部队参加拉练后,写出了《路标》;他在珠江口的岛屿上代职过副指导员,回来就写了许多文章,如《红珊瑚》;他还到岳阳区文化馆任过职,写出总计有两三百首诗,二三十篇散文。崔合美在新疆阿勒泰的那段时间,他不仅写出了一篇《绿色的太阳》,还有数十篇诗歌和散文。
一双肯迈步的腿,一双爱观察的眼睛,行万里路,观万千世界,为他带来诸多灵感。正因如此,崔合美在散文、诗歌、小说等领域均有涉猎,他的科普作品《千奇百怪的鱼》还获得了湖南优秀科普文学奖。专家写鱼一般从更科学的角度介绍,如它们属什么目什么科,而崔合美则结合自己在海南岛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介绍了海南各种各样的鱼,让读者身临其境。
回想起当年在三亚西岛采访渔民,和渔民们一起去浅滩抓电鳗时,崔合美站起身,兴致勃勃地比划着:“海水大概有这么深,海可真漂亮,我看到了翠绿的珊瑚,走着走着又看到了红珊瑚、白珊瑚和各种各样的热带鱼,星星点点,简直是五彩的世界。”
与不凡之人相处,你也会变得不凡
崔合美鼓励年轻人不仅要多读书、多行路,还要多与人交往。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与人交往如同阅读书籍,品味他人的经历和思想,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崔合美在客厅中与记者交谈 谢瑶 摄
在部队的日子里,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他积极与人交往。为报道“八六”海战的英雄人物麦贤得,崔合美在医院听医护人员讲述麦贤得为重返前线付出的努力,文章《麦贤得在医院里》才得以感人至深。
“我自己算不上是个英雄,但我的思想受到了英雄人物的熏陶。”
除了向英雄学习,他还紧紧追随广州军区创作组的前辈,不断学习。当年写《西沙之战》的张永枚、写《难忘的战斗》的孙景瑞等老作家都是崔合美学习的对象,他们的作品都被拍成了电影。
上世纪80年代,他曾为学生们讲课,这也是他非常珍视的交往。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学生上门拜访。每当此时,崔合美总会拆出崭新的书籍,翻到第一页郑重折好,在右侧工工整整地写上“XX同学留念”,并留下姓名与日期。
初心如磐,步履从容
“名利如浮云,我心似磐石,烟云易散,磐石难催。”这是崔合美笔下流淌的文字,亦是他的真实写照。
崔合美永远记得1963年5月4日,他的文章《怎么帮助同志》第一次登上了报纸,这使他异常欣喜。能被选中刊登,拥有更多读者,就让他感到满足了。
崔合美的收藏册 谢瑶 摄
六十多年来,阅读与写作不仅是他的职业,更是终身习惯与爱好。即使退休,他仍笔耕不辍,目前主要在进行唐诗的汇编工作。
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中,崔合美透彻而清醒,不管这一辈子是酸是辣,不管别人怎么样,他只管他自己,初心如磐,不随风动。
崔合美忧心时事,喜欢与年轻人交流,希望能分享更多经验。崔合美轻叹道,现在有些人对建国初期的中国有误解,要正确地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就要多读些书,学习其中蕴含的道理。崔合美也观察到了,Bilibili平台上的有声朗读视频、小红书上的好句摘抄、抖音上的解读视频……这些都是新时代的读书方式。在崔合美看来,不管怎么读,面对浮躁和迷茫时,年轻人可以从书中找到衡量世界的标尺,独立思考的锚点。
网络时代信息繁杂,谣言迭出。对此,独立思考,秉持本我是最重要的品质。“思考”也要用正确的方式。眼见为实,但不一定全面,要想正确地看问题,就要有意识地看问题,从整体、全局看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这是他自己的坚守,也是他对年轻人的期待。
扎根于湖湘文化土壤,又反哺出自己的一隅天地。
这位耄耋老人,在众声喧哗中步履从容。
作为千千万万读书人中的一个,他把阅读、写作、思考、交流……作为生命的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字书写着时代的故事、实践着阅读的智慧。(记者 | 姚曳 谢瑶)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