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连强
晨曦微露时分,我漫步在这座刚铺好沥青的渡改大桥上。脚下的路面平整宽阔,带着新鲜沥青特有的温热触感。新修的孙家桥渡改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卧湖面,十三对桥墩划破晨雾,像一条虚线划过孙家桥与金凤两岸间的湖面,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桥面两侧,鱼竿的倒影与水中残缺的三孔石桥重叠,构成一幅时空交错的水墨长卷。湖景湾处的山峰上,彩霞正一点点晕染开来,先是羞涩的淡粉,而后是大胆的橙红,最后化作醉人的金粉,洒满整个湖面。朝阳从湖景湾的山氹处跃出,将第一缕阳光泼洒在白马湖面上。晨风吹过,湖面泛起细碎的金光,像撒了一把碎金子。

湖面上,几叶竹筏随波轻荡,渔夫们哼唱着小调,开始收网上岸了。在晨雾中荡漾开来的曲调古朴悠远,像是从爷爷那辈传下来的,又像是从药王孙思邈采药的岁月里飘来的。晨光如淡金倾泻,白马湖的水面揉碎了细碎的波光。对岸的药王广场在晨光中渐渐清晰,《孙水谣》的旋律随风飘来:“药王故里焕新颜,和美乡村赞今朝!”浑厚的男高音在湖面荡开,与早起的鸟鸣应和。尾音掠过青草尖,惊醒了缀满露珠的野花。湖畔的芦苇草低垂在湖水上荡起涟漪,白鹭的翅尖掠过水面,划开一道银亮的轨迹。蜻蜓停驻在垂柳新抽的嫩枝上,与风中翻飞的五星红旗遥遥相望。对岸的芦苇丛里,鱼群甩尾游向浅滩,鳞片闪动如撒落的星辰。歌声时远时近,仿佛整个村庄正用朝露擦拭喉咙,将岁月的甜润一字一句,唱给这片苏醒的乡土大地听。
孙水谣
摇啊摇,摇啊摇,
摇啊摇到孙家桥;
白米饭,肉汤淘,
外婆夸我乖乖宝。
花儿俏,云儿飘,
绿水伴着青山走;
小叶筏,长竹篙,
白马湖畔嘎嘎笑。
龙山之巅哟,
“湘南孕育”魂牵梦绕;
千年宝庆小东路,
下三溪上三孔桥;
古街商贾吆喝声,
烟雨霏霏领风骚。
孙水之滨哟,
《我的祖国》分外妖娆;
鳞波沬舞孙家桥,
渔歌对答人勤早;
药王故里焕新颜,
和美乡村赞今朝。
桥边垂钓者的钓竿在晨光中拉出长长的影子。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在这里守了一整夜,眼皮沉沉,眼神却专注。偶尔有人提起钓竿,水珠顺着鱼线滑落,在晨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我蹲下身,手指轻抚桥栏,温润的触感告诉我,这桥是用真心铸就的。

俯身望去,湖面下隐约可见湖底沉睡一座残缺的百年三孔石桥。那是孙家桥老街的见证者,那曾是孙家桥老街的咽喉,药王孙思邈当年或许就曾从这座桥上走过,背着药篓,踏着晨露,去龙山采药治病。当年的老街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郎中、药商、挑夫,都在这里汇聚。青石板路上车水马龙,药号、布庄、米铺鳞次栉比。祖辈们告诉我“孙桥杏林地,龙山岐黄术”,药王孙思邈曾在这条街上为平民义诊27载,他常上龙山岳坪峰寻草采药,白天坐堂问诊,晚上伏案验方,他的《千金方》部分手稿就是在老街写完的。孙家桥老街的人们为感恩药王的悬壶济世的大德,修筑药王殿,殿前悬挂有药王孙思邈亲笔题写的“大医精诚”的匾额,殿内供奉着药王真身让后人朝拜,殿中藏有《千金方》,香客们在孙真人铜像前虔诚磕上三个响头,求得一方,便能药到病除。现如今新修的药王广场的观览墙上刻有部分《千金方》中的古方。国民党军长毛炳文在这开办私塾,培养了不少英才。他将在孙家桥老街置办的自家老宅悬挂起“明德书屋”匾额设塾授业,自此青砖院墙内书声琅琅。他聘师免费为寒门学子开蒙,战火中犹护书香一脉。此刻眼前犹现“紫藤花落旧檐,犹见红墨批注”的情景,映照毛炳文将军的半生铁骨柔情。
1958年的那场水利建设改变了这一切。孙家桥老街的乡亲们二话不说,把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宅让给了白马水库。我爷爷常说,那天他蹲在祠堂的台阶上抽了整整一包旱烟,最后却狠狠拍了拍大腿:“值!利国利民的事,咱孙家桥人不能拖后腿。”
可这一让就是几十年。两岸的百姓靠着摆渡互通有无,船桨划开的水花里,载着太多的期盼与等待。一河两岸,天堑横亘,人们每每出行都要在渡口等上大半天。若是遇到夏汛,渡船便停开,两岸只能隔水相望。从我记事开始,我爷爷奶奶就执着于这渡改桥的设想,游说于他们能遇到的各级干部,要在孙家桥与金凤两岸之间修建一座渡改桥,改变两岸人们出行难的问题。让我爷爷欣慰的是,他和我奶奶执着于修建渡改大桥的梦在他临终前终于得以实现,他临终前特意嘱咐我们,将他埋在和我奶奶同一个正对着大桥的山坡上,共同守望着他们期盼了大半辈子的渡改大桥。
现在,我爷爷奶奶的这个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这座13对桥墩、全长397.08米的渡改大桥就像一条巨龙横卧湖上。桥墩坚固,桥面宽敞,桥上的每一寸钢筋混泥土都透着踏实稳当的气魄。走过大桥时,我特意放慢了脚步,感受着脚下每一分每一寸的坚实。
2023年,渡改桥工程终于破土动工。开挖那天,我爷爷带着鞭炮来到工地,为开工修建大桥鸣炮庆贺。施工期间,总能看到从四面汇集而来的乡亲,到工地观看修桥的进度。我爷爷更是每天都要来“看修桥进度”,他内心热切的期盼难以掩饰虽已90高龄那颗激动的心。虽有点遗憾,我爷爷去世时,大桥还有最后一空的桥梁没有贯通,未能亲自到大桥上走走。但我爷爷出殡那天,特意绕道来到了渡改大桥处,遵他遗愿,在大桥上鸣放了烟花鞭炮,相信我爷爷在九泉之下,能和我奶奶笑望今日已全线贯通的渡改大桥。大桥贯通那天,两岸鞭炮响彻云霄。一老者激动的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日头渐高,湖面上清风荡漾波光涟涟。药王广场上的歌声越发清晰,跳动的音符里是满满的欢喜与自豪。我望着湖光中的倒影,那些消失的老街、那些牺牲的繁华,似乎都在这一刻得到了补偿——不是用金钱,而是用两岸百姓紧紧相连的心。
从小受到爷爷奶奶执着于修桥梦的影响和我爷爷讲述孙家桥老街故事的熏陶,药王广场的新建与渡改大桥的兴建,家乡日新月异,乡村的振兴,让我有了一些感触。为此我写了一首《孙水谣》的歌词和填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思药王》的词,为药王故里美韵孙家桥喝彩。其中《水调歌头·思药王》这首词,作为了新修药王广场的墙绘部分:
水调歌头·思药王
欣闻兴修药王殿,抚掌称好,狂喜。作此篇,振兴乡村。
孙桥杏林地,龙山岐黄术。廿七载济尘世,殚竭千金方。望闻问切皆知,痈疽瘟瘫尽除,国医通百科。验方治民疾,术超张仲景。
医之帅,德之资,行之尊。不为紫泥丹诏,一心解民苦。品学神医扁鹊,德启妙手华佗,修庙立神像。故里思药王,百姓念思邈。
暮色四合时,我再次来到桥上。廊灯次第亮起,彩灯在夜空中画出绚丽的弧线。两端的沿湖公路旁,路灯整齐排列,在夜色中如同一条舞动的火龙延伸着。晚饭后的乡亲们三三两两地散步,笑声清脆地撞进夜色里。年近90高龄的老艄公黄载亮坐在轮椅上,他的儿孙们推着他走过路灯如昼的沿湖公路和彩灯闪烁的渡改大桥,他布满皱纹的脸在灯光下舒展开来。向沿途散步的乡亲们打着招呼,笑着说:“这桥好啊,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过不了河了。”
九十岁的老艄公坐在轮椅上,望着横跨两岸的渡改大桥。彩灯闪烁,如星河倾泻,沿湖公路的路灯连成一条光带,比当年船头的马灯亮堂百倍。他常于家中摩挲着斑驳的双木桨,四十几年的湖风桨声仿佛还在耳畔。儿孙们指着流光溢彩的大桥,他浑浊的眼睛渐渐亮起来——虽已听不清欢呼,却看得明:这钢筋水泥大桥,终究是接过了他的桨。

作为白马湖段孙家桥、井冲与金凤两岸三地的第二代摆渡人的黄载亮,曾经用双木桨划动木船承载着两岸人们天亮出行夜幕归返,木桨在水中划动了四十余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木船承载着两岸三地几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划不动了,他摆渡的木船也跟着退役了,他要求保留木船的双桨留做纪念,木桨上有四十几年划过湖水留下的岁月印痕。如今耳背的老艄公虽已迟钝,但当他看到渡改大桥的贯通,内心的欣慰难掩摆渡人日晒雨淋中的苦楚,在他的睡梦中依旧会传来木桨划动湖水发出的“吱呀”声。
夜风拂面,我仿佛听见三孔残缺的老石拱桥在湖底轻声地诉说:“长虹卧波桑梓处,千年药王孙水谣。”它用自己百年的身躯托起了一个新时代,而《孙水谣》的歌声,就是最好的注解。药王故里焕新颜,不仅是容颜的改变,更是心灵的相连和对药王的思念。这座连心渡改大桥,将带着药王故里孙家桥老街的故事,通向更加和美璀璨的明天。——唱的是桑梓新颜,诉的却是千年旧梦。
毛连强简介:中共党员,涟源市白马镇孙家桥人,涟源市优秀少先队工作者,涟源市优秀教师,涟源市优秀班主任,涟源市优秀教研工作者,娄底市禹媚娥初中语文网络名师,并获选《教师》杂志社“学科之星”、《教师》杂志封面人物。2021年11月获评为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湖南日报》《湖南教育》《教师》《娄底晚报》《新湖南》《湖南名人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报道。
名人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