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人文学 >正文

纪红建随笔 | 谭谈:我打算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时间:2025-10-22 01:17:32来源:严鼎中学语文编辑:叶寻
阅读量:10262


◎纪红建


又一次开始“折腾”时,他已经73岁了。头发花白,结石病等小疾病会不定期地来骚扰一下。但他不服老,1.68米的个头,73公斤的体重,敦敦实实,似湘中大山,伟岸而坚毅。走起路来,咚咚作响,腰板笔直,脚步稳健。


他住长沙市万家丽北路一所职业学院旁。刚住这儿不久,消息就在学院传开,说学院旁住进了个“农民”。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穿着绿色解放鞋,一只裤腿高,一只裤腿低,沿着万家丽路步行。有同学形容说,那个老爷爷是不是当运动员出身的,走路健步如飞,他们跑步都跟不上。他经常在学院附近的小餐馆吃早餐,把最便宜的米粉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三天两头和老伴在房前的菜地里忙碌,翻土施肥,深耕细作,经常弄得解放鞋和裤子上满是黄泥。有时穿着溅满黄泥的解放鞋和裤子,就来到了某个会场,让满会场的文化人感受泥土的气息与芬芳。



他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一个叫曹家村的曾经偏僻贫穷的小山村。虽然他十多岁就离开了这里,但近60年来,不论是在异域他乡,还是在繁华都市,他的心都被一根线紧紧牵着。这根线,便是老作家谭谈那魂牵梦萦的乡村情结。


“有个事要商量一下呢!”一只脚刚迈进院子,谭谈便朝在屋里忙碌的老伴谢梦兰说。


“都一把年纪了,要不就算了吧!”老伴的声音很小,小到他几乎听不到,与他的声如洪钟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他还没说要商量何事,但老伴太了解他的性格,知道他又要“折腾”事儿了。


“那不能算了,我心里过不去。”他说,“我想在山村建个活动中心,为村里的老人提供一个阅读、健身、休闲、娱乐的场所。那里不光是老年人活动的地方,还要有当地先贤人士的墨迹和感人故事等元素,成为促使山村里的青少年发奋图强的地方。”


“那工程不就大了吗?”老伴说,“要不就发动作家朋友捐点书,让村里提供一间房子,建个农家书屋算了。”


“我也这样想过,但现在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光建一个简单的农家书屋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他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我走过这么多城市,看到过城里这样、那样的老干部活动中心,那是党和国家对奉献一生的老干部的关爱。看到这些,我就会想到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他们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这倒是个好事,打算建在哪里呢?”


“我想建在生我养我的曹家村。”他说,“前段时间,碰到曹家村支部书记,我了解到一些情况。他说村里贫因户脱贫了,路也修好了,小日子都过得不错,但文化生活非常缺乏,没有个像样的文化基础设施。”


“一下子哪能拿出那么多钱呀!”老伴问。


“我正要跟你商量这个事,我想把‘三友会所'卖了。”


谭谈所说的“三友会所”,是他前些年在湖南省娄底市区买的一套99平方米的商品房。


“你自己作主就是了,我支持。”老伴说,“但还不够呀!”


“我还打算把最新出版的散文集稿费全部捐出来,再从家里的积蓄中拿点。再不够,我就请朋友们来帮忙。”


谭谈说完此事,老伴依然忙着家务活。她心里没有任何涟漪,因为她知道谭谈决定要做的事,再苦再累也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她知道谭谈所做的,是惠及他人的善事。


这个晚上,谭谈辗转不能寐。他是个急性子,已经开始构思这个“作品”了,活动中心分“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三章,章下再分节……


不久后,谭谈拿着76万元钱现金(卖房48万元,散文集《相依的山水》和《谭谈文集第13卷:晚晴居散笔》等的稿费8万元,还拿出家里的积蓄20万元),交到了曹家村隶属的涟源市相关部门。谭谈的做法,像春风一样吹绿了三湘四水、神州大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有识之士和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奉献爱心。矛盾与困难,也像冰雪一样,被“春天”融化。


消息传到曹家村,男女老少奔走相告,一片沸腾。

上一篇:蒋集政散文 | 岳麓书院与潇湘人物
下一篇:浮石:我是全球第一个画“骑在机器马上的财神”的人——“马上财神”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