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湖南岳阳的新墙河防线举世闻名,被同盟国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历经4次长沙会战,把侵华日军阻挡在新墙河以北达5年之久。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河池籍抗日名将覃异之曾率部在新墙河一带阻击日军,诱敌深入,痛歼敌军,助力国军取得第一次长沙大捷。
身着戎装的覃异之。
扼守新墙河防线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以后,锋芒直指湖南。为进一步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经过近一年的休整,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10万余人,由赣北、鄂南、湘北分途进犯长沙,企图在最短时间内将中国第9战区主力歼灭。为保卫长沙,中国第9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约24万人参加这次会战。
中国军人奔赴抗日前线。图源:地球博览
湘北战场是第一次长沙会战的主战场,国军在湘北方面担任守备的是由关麟征指挥的第15集团军,其中,由关麟征手下最能打的一个军、被誉为国军第六大王牌主力的第52军扼守第一道防线即新墙河防线。覃异之此时任第52军195师师长,在新墙河北岸设防了草鞋岭和笔架山两个据点,以掩护主阵地,阻碍敌人行进。
9月上旬,日军突然向新墙河以北的国军前沿阵地发起攻击,重点指向第52军右翼第195师。草鞋岭据点官兵与敌激战一天,将敌打退,敌军又转攻笔架山据点。9月18日,日军第6师团、奈良支队和上村支队约5万人,携飞机、大炮、坦克、毒气弹等,向国军新墙河阵地发动全面攻势,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主战场正式打响。其中,进攻的第6师团是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暴行的日军主要部队之一,师团长是稻叶四郎,对中国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国军上下誓死用生命捍卫国土,战斗打得异常激烈。第52军2师胡春华营500多人坚守3日,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除7名重伤员先后退出阵地外,营长以下全体官兵壮烈牺牲。52军第2师荣家湾阵地很快被敌突破,195师主动放弃草鞋岭据点,以增援第2师战斗。就在此时,第52军军长张耀明来电告知,日军已在营田登陆,令覃异之即刻率第195师渡过汨罗江,转移到福临铺占领阵地,阻击敌人。
图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笔架山千秋不朽
就在覃异之率部在新墙河一线阵地临转移之前,笔架山的战斗仍在继续,且打得异常艰苦。在敌军步兵、炮兵、战车及飞机协同进攻下,守备笔架山的195师第1131团第3营营长史恩华率全营勇敢迎战日寇,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至9月22日黄昏,全营已伤亡过半,敌我双方杀红了眼。覃异之三次电示史恩华,希望他能和主力一道行动并命令说:“如无法支持,不得已时可向东靠,撤过新墙河。”让他立即组织兵力突围,并调炮兵压制日军和派兵在南岸接应。但史恩华回答:“军人没有不得已的时候。我已被团团围困,看来不好撤了,决心与敌人拼到底。师长,来生再见!”史恩华率部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之下,与敌激战,最终全营阵亡。
史恩华烈士。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新墙居民念史营长忠贞可敬,集资将其遗骸安葬于笔架山山麓,题:中华魂史营长恩华之墓。1940年春,第52军派军官杨再兴等前来笔架山,在南敦桥边为史恩华等建墓立碑。覃异之为纪念碑题铭联:“笔架山千秋不朽;福临铺一战成功。”碑文:“长沙地控南北,兵家必争之地,倭寇图之久,营长史恩华奋战笔架山,与全营壮烈牺牲。一九五师阻击福临铺,寇北退,长沙无恙,烈士之功不朽矣!”覃异之女儿覃珊回忆说:“父亲对笔架山之战一直念念不忘,每每讲到史恩华营长的故事,他总是老泪纵横。”
福临铺一战成名
第15集团军原定的作战计划是,在新墙河至南江桥一线给日寇迎头痛击,随即向汨罗江南岸逐步转移,诱敌至汨罗江南岸集中兵力歼灭。
9月23日,覃异之收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要求195师在福临铺至上杉市之间,迟滞敌人三天,以掩护集团军主力在长沙近郊布置决战阵地;完成任务后转移到上杉市,利用幕阜山从侧背配合,歼灭进犯之敌。
9月28日至30日,覃异之率部在福临铺和上杉市与日军展开激战,致日军无法前进。此时,其他各路日军也遭到国军的截击和伏击,伤亡惨重,进展缓慢,前线补给已经发生严重短缺。冈村宁次担心日军的补给线暴露,若继续南下孤军深入,一旦前线的补给被截断,将非常危险,于是下令全面撤退。10月2日,敌军在飞机、骑兵的掩护下,开始撤退。身在前线的关麟征发现了日军撤退的迹象,当即下令各部跟踪追击。覃异之率部将日军从福临铺一直追到新墙河一线,将原来第52军阵地全部收复。至此,敌我双方再度形成战前的对峙态势,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在10月3日夜间追击日军时,覃异之在马背上构思《第一次长沙大捷追击日寇夜行军偶成》一诗:
“马首悬新月,三军气若虹。
夜寒茶当酒,星斗落杯中。”
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以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毙俘日军2万余人,炸毁日军飞机20余架,粉碎了日军消灭第9战区主力、“以战迫降”的企图,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对于抗日胜利的信心。长沙大捷的消息传来,各地民众奔走相告,即使敌占区的民众亦欣喜若狂。为此,当时的政府摄影队到第195师住了一个多月,将这次会战专门拍成电影,并由覃异之在电影中发表讲话。一时间,覃异之成了风云人物。
1939年10月,第一次长沙大捷,覃异之在祝捷大会上。图源:宁夏民革。
民众支援前线。图源:地球博览
覃异之与宜州
覃异之出生在广西宜山县九渡街(现隶属于都安瑶族自治县九渡乡九渡街),5岁丧父,6岁丧母,由祖母梁太夫人抚养长大。在歌乡长大的覃异之,从小就诗思敏捷,10岁时,为免除因贪玩而招来的老师体罚,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为羡钓鱼乐,携杆过小溪。
夜来春水涨,便感石桥低”。
少年覃异之不但有诗才,还酷爱山歌,十五六岁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歌手、歌师,经常跟邻居袁某搭档,跟姑娘们对山歌。在17岁离开家乡投奔革命前,他还到拉烈街唱了几个晚上。
覃异之的故乡:今日的都安九渡乡九渡街。吴重政 摄
17岁中学毕业后,覃异之随堂伯父到广东投奔革命,先到桂军军官学校学习,后转入黄埔军校二期炮科学习,历任排长、连长等职。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历任国民党第52军25师少将参谋长、195师中将师长、第52军副军长、第8兵团副司令兼52军军长、南京总统府战地视察组组长、南京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职,先后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战、保定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和衡阳战役等著名战役。
保定保卫战中,覃异之率部在满城与日军鏖战,身先士卒中弹负伤。图为敌机轰炸下的保定城。图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1944年8月初,衡阳会战结束后,覃异之曾回到广西宜山老家接家眷和看望乡亲,同时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抗战胜利后,他以和平民主、民生休养为重,力避内战,保护南京基础设施不被国民党破坏,参加领导香港起义,宣布脱离蒋介石集团,回到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全国解放后,他担任过水利部参事室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北京市主任委员等职务。1995年9月17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覃异之宜州故居旧址。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覃异之将他位于河池市宜州区的三宗宅基地、一宗果园地全部捐赠给地方政府。如今位于宜州城区马草巷8号的河池·宜州政协文史馆就是当年他捐赠的一处宅院,河池学院附中现有的部分校舍和运动场地是他当年捐出的果园。在河池·宜州政协文史馆,建有覃异之纪念室,常年展出他在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的传奇人生和英雄事迹。
覃异之宜州故居旧址一隅。
近日,记者来到宜州城区马草巷8号看到,初秋的将军故居旧址,阳光正烈,草木葱茏,游人稀少,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仿佛战争的阴云从未笼罩这片土地。然而,一寸山河一寸血,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也永远不能忘记,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抗战英雄们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一点一点从侵略者手里夺回来的。同时,我们更要学习和继承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抗战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铭记历史,致敬先辈。
砥砺前行,吾辈自强。
来源丨广西云-广西日报、《河池历史名人传记》《河池抗日烽火》、人民网、抗日战争纪念网、《湖北卫视大揭秘:长沙会战之决战湘赣》《身经百战庆余生——记爱国将军覃异之》《此情永住乡人心——忆黄埔将领覃异之》等
策划 | 王晓燕 唐坤 谭丽娴
采编丨谭丽娴 何俊标
美工 | 周世聪
校对丨韦丽春
编审丨王晓燕
编委丨覃耀宇
河池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