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制图
◎吴珊 俞欣彤
湘潭县长岭铺的老樟树根深叶茂,70岁的马晓清坐在树下的石墩上,手里攥着一块边缘磨得光滑的桐油竹片,声音有些发颤:“爷爷常说,篾刀锈了,人不能锈。”在湘潭市博物馆,大家都认识食堂的“热心大姐”马晓清,但鲜少有人知道,她的爷爷曾是抗日战场上威震潭衡公路的“篾刀英雄”——马扬德。
竹刀砍下烽烟起
1944年6月湘潭沦陷,日寇在长岭铺烧杀掳掠。目睹暴行的马扬德双目赤红,煮沸桐油硬化竹篾制成利刃。
观音山下,马扬德与马杰突袭掉队日兵,竹刀刺喉夺首枪;刘家桥黄昏,他佯装攀谈勒毙敌兵再获一枪;更在陈家湾独袭6名卸枪休整的日军,全歼夺枪。
这支“篾刀队”迅疾壮大:策反唐兴寺警长陈少雄获13支步枪,收缴县警局特务排10条枪,队伍扩至150余人、40余支枪。当反动团防局强索150石军粮,马扬德拍案怒斥:“我的谷子只喂打鬼子的好汉!”
赤心向党铸忠魂
1944年冬,湘潭县工委委员张忠廉向马扬德阐明党的抗日主张。深受感召的马扬德在荷叶坝以“桃园结义”串联26人(其中12人为党员),饮血酒盟誓成立“五·一三盟会”,主动要求“给队伍装上共产党的魂”。
马扬德领导的游击队转战潭衡公路屡建奇功:双板桥突袭,马扬德率部涉涓水痛击打掳日军,救百姓于危难,更将日伪兵尸体抛入鸡公坡废煤洞八十四人潭;智取地主李松山武器库,与地下党员李文斌里应外合,一夜搬空13支步枪和1挺机枪。
1945年初,日军驻佛祖岭装备队许以重利想招安马扬德。马扬德依张忠廉指示提出“受编不受调”,亲率队伍至湘潭十八总码头“受降”。获赠8支步枪、2支手枪后,这支“日伪护路队”实为党的武装——县工委调徐若飞任政治指导员。不久,护路队在湘江马家堰段以重机枪伏击日军汽艇,两艇焚沉,歼敌缴枪十余支。此战令八路军南下支队四支队将其命名为“湘粤赣边区人民抗日自卫军湘中游击队”。
篾刀精神永传承
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卷土重来。1945年10月,游击队被迫缴械(仅暗藏两支手枪),马扬德“复员”归乡。1946年,县警察局以“通共”罪将其逮捕,施以电刑。马扬德铁骨铮铮:“只认抗日理!”后经党组织及盟兄弟营救出狱。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协助清匪反霸,历任县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
在马晓清的记忆里,祖父是个骨子里透着无私与淳朴的“老好人”。他从不说半句虚言,为人处世像杆秤,端得平、立得正,浑身是掩不住的正义感。在街坊邻里眼中,他更是威望如山,大家都敬他、爱戴他。毕竟,谁能不敬佩这位实打实的抗日英雄呢?
马扬德家境并不宽裕,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他那颗扶贫济困的心却热得发烫。手里但凡攒下几两碎银,总想着分给那些更苦难的人家,自己倒常常勒紧裤腰带。作为满身荣誉的抗日英雄,他女儿和邻里们都劝他:“写份申请、打个报告吧,不为自己,也得给孩子们铺铺路,给家里添点补贴啊!”可马扬德听了,头摇得像拨浪鼓,一口就回绝了。他总说:“政府对我的照顾够好的了,哪能再去添麻烦?”为断了大家的念头,他甚至把那枚能证明身份的印章藏得严严实实,谁也找不到。
战争结束后,马扬德很少跟子孙们提战场上的事,从不觉得自己该被特殊对待,低调又扎实。现如今,马扬德的子孙们日子过得十分幸福,一家四代同堂,其乐融融。他们打小就听着先辈的故事长大,也把这份英雄的精神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让它在时光里永远闪闪发亮。如今,长岭铺锁龙桥的弹痕,湘江奔流的波涛,见证着篾刀英雄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