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不仅在疆场上屡立奇功,也是一位以“立品当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无瑕”自期的清廉官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三湘风纪“廉游湖湘”栏目,走进位于湘阴县樟树镇的柳庄,去感受左宗棠的报国之志、为民之情以及清正家风。
廉游湖湘:左宗棠故居
人物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自号“湘上农人”,清代湖南长沙府湘阴人,晚清中兴名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坚决抵御外侮的伟大爱国者。左宗棠出生贫寒,年轻时先后三次赴京赶考,却三次落榜。后经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打造了近代中国第一支海军。晚年他毅然抬棺出征,平定叛乱、收复新疆,为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清史稿》称赞左宗棠为官“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梁启超曾经评价左宗棠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地标
▲柳庄位于岳阳市湘阴县樟树镇柳庄村。
道光二十三年(1843),左宗棠用教书所得积蓄约九百两白银在柳家冲置田约70亩,
并亲自设计建造了这座占地2860平方米、有48间房屋的砖木住宅。
▲因挚爱柳树不折性格,左宗棠给这座宅子起名为“柳庄”,在此一住就是14年。
▲在柳庄一个显眼的门楼两侧,左宗棠题撰了“慎交游勤耕读 笃根本去浮华”12个字楹联,
体现了他谨慎交友、勤奋耕读、安于寒素、力克浮华的家风传承。
▲居住柳庄期间,左宗棠见家乡孩童无所事事,不务正业,
便利用家中右侧的空闲居室办起了这间劝学堂,
亲自教述《论语》《四书》《五经》等经典教材。
▲左宗棠把“勤耕读”作为传家之宝,经常教育子侄后辈要在力耕和勤学上下功夫。
▲坐落在湘阴左宗棠文化园的左宗棠雕像,
是一座高达11.1米、重约260吨的花岗岩雕塑。
▲位于文化园内的左文襄公祠,是左宗棠去世后由湖南巡抚吴大徵奉旨所建,
是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尚好的、由皇帝颁旨营建的殿宇式建筑。
▲在左宗棠纪念馆博览这位民族英雄的生平事迹。
▲左宗棠撰写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关联地标
▲位于湘潭县排头乡紫山居村的左宗棠旧居。
23岁的左宗棠入赘湘潭周家,
在新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以此表达自己虽家境贫寒却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远大志向。
▲位于醴陵市西山下的渌江书院。
1837年,25岁的左宗棠来到渌江书院,执起教鞭,担任山长,
得遇两江总督陶澍,从此一步步实现逆袭。
▲位于长沙市潇湘大道上的以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左宗棠为主题的巨型青铜雕塑《湘江夜话》。
1849年,林则徐和左宗棠在长沙湘江边一叶扁舟会面,
并彻夜长谈如何抵御西方列强入侵、保卫新疆。
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称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
【延伸阅读】左宗棠的家风
【家贫不弃学,施善不顾家】
良好的家教家风,使左宗棠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节俭质朴的生活习惯,尽管他后来功成名就,出将入相,但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左宗棠在任陕甘总督时,俸禄廉银虽已高达每年两万多两白银,但却依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在任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时,由于长年伏案研究军情、书写奏章、办理公务,衣袖经常磨破,他就在衣袖外加了一层袖套。左宗棠这一发明被下属敬称为“宫保袖”,久而久之逐渐流行于西北大营。至今,陕甘一带不少地方的群众仍把袖套称为“宫保袖”。左宗棠俸禄和养廉银虽多,但绝大多数被他捐出用于公务或赈灾。家里十几口人,左宗棠每年仅寄给二三百两银子,以至于家用拮据,夫人周诒端长年患病都无钱买药。据《清史稿》记载,左宗棠的好友、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得知这一状况后,专门写信给湖南巡抚:“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银子)以赡其私。”
左宗棠十分注重督促子女读书学习。在给子女的信中,他多次告诫子女:“人生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勉之!”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左宗棠并不支持为科名而读书,而是勉励他们要治有用之学、成经世之才,特别强调“耕田读书”这两件事都不可偏废,把“勤耕读”作为传家之本。
(摘自《晚清名臣左宗棠的家风故事》 作者:田夏 胡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