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潮涌奋楫行
——涟源“十四五”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昕玥 通讯员 廖鹤松 王桂林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十四五”的五年,于涟源而言,是在风雷激荡中勇毅前行,在勇立潮头中谱写新篇的五年。

(涟源城区俯瞰。梁巨威 摄)
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融入娄底“材料谷”建设大潮。涟源,这座承载着梦想与荣光的湘中名城,以“产业强市”的坚定步伐,闯关夺隘、破局开路,在时代的考卷上,奋力书写下实力跃升、产业蝶变、民生温润的精彩答卷,为迈向“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综合实力跃升,高质量发展根基筑牢
2024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14亿元,同比增长1.7%;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4%;
地区生产总值(GDP)从2021年的329.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83.0亿元;
......
“十四五”期间,涟源市经济大盘在风浪中愈发稳健,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数字背后,是发展质效的全面提升。
在娄底市五县市区中,涟源奋勇争先,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排名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项指标排名第二,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项指标增速排名第三,形成了你追我赶、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涟商总部一览。涟源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镇化进程同步加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3%,较2021年提升了3.5个百分点,城乡结构持续优化。
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7大类493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项目库,总投资超2000亿元,其中“十四五”计划投资1715亿余元。
涟源市委、市政府加快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的部署和实施,创新工作机制,对重大项目实施精准投资和鼓励引导,强化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有效支撑,以重大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宜居水平提升和民生保障能力增强。
截至评估时点,已完成投资381.19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表现抢眼,47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09.19亿元,占“十四五”期间投资额的51.76%,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
产业体系重构,现代化新涟源筋强骨壮
产业是发展之基、城市之本、富民之源。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涟源市坚持“产业强市”战略,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协同并进,发展筋骨日益壮硕。

(吴世梁 摄)
以三一集团为龙头,涟源将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链”精心培育。2024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3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9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制造业增加值达93.2亿元,增长6.7%。
以三一华源、启力机械等为代表的企业蓬勃发展,带动路基施工机械产业集群集聚企业53家,成功纳入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一“灯塔工厂”已成长为中南地区最大的压路机、平地机生产基地;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启力机械智能化扩产、一六九一体钉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标志着涟源先进制造业迈入新阶段。
为助推精品农业发展跑出“加速度”,涟源对接全省千亿产业发展,突出发展粮油、畜禽、蔬果、休闲旅游等优势产业,涟源农业“特色牌”熠熠生辉。

(吴世梁 摄)
涟源形成以湘山茶油、天柱山禽业、肖老爷食品、回春堂药业、康麓生物等为龙头的粮油、畜禽、蔬菜、中药材、柑橘五大加工产业体系,成功打造3个农业优势特色10亿级产业,创建1个国家级产业强镇和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桥头河蔬菜”入选省“一县一特”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涟红蜜橘”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市拥有国家地理标志4个、绿色食品33个,邬辣妈成功创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产业基础。
服务业“新业态”欣欣向荣,文旅融合持续绽放新光彩。湄江景区纳入5A级旅游景区创建储备名录,桥头河农旅小镇获评“星级旅游区”,一系列精品民宿和乡村旅游点荣获省级称号。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9.8%、25.5%。“通航+文旅”等低空经济新业态加快布局,为服务业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创新动能澎湃,人才科技双轮驱动提速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
“十四五”期间,涟源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吴世梁 摄)
涟源发挥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加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全面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已建成5G基站439个,1223家企业上云,85家企业上平台,24家企业入选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名单,数字经济核心产值增长12.5%,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同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技术合同交易额保持年均增长15%以上,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达到39.2亿元。2024年,全市研发投入增长35.6%,发明专利授权36件,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愈发畅通。
创新平台与企业培育实现“双突破”。全市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企业技术中心5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家;康麓生物成为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华欣新材获评省级新材料企业。
人才引进与创新生态优化“双管齐下”。涟源依托“1+1”人才新政,引进重点优势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确保每年新增省级创新创业团队1个;与中国工程院单杨院士签约成立工作室,产学研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专项基金,以完善的机制鼓励创新;大力实施“涟商回归”,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双创孵化链条,为创新人才厚植成长沃土。
文明善治润城,和谐幸福底色更加鲜亮
“以前这条街都是占道经营的小摊,车辆堵得挪不动,现在路面干净了,走起来真舒心!”家住涟源市幸福北路的李阿姨谈起家门口的变化,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一转变,正是涟源市持续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

(梁巨威 摄)
以“扫干净、摆整齐、清通透、讲文明”为总体要求,涟源市深入开展“清洁家园”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推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批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桥头河镇珠璜村等8个村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娄底市级12个、市(县)级46个美丽乡村涌现,洁净有序已成为涟源的亮眼底色。

(梁巨威 摄)
同时,涟源市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让文明善治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通过全面落实《乡风文明建设五年行动工作方案》,全市506个村(社区)完善“一约四会”制度,明确红白喜事操办标准,通过“党员带头+积分管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推动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文明不仅根植于制度,更绽放于文化。“十四五”以来,涟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4个、娄底市级非遗项目29个。《梅山棕编》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湘剧《孟丽君》入围第八届湖南艺术节经典剧目;三甲村太义图书馆获评“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民生福祉增温,丰盈幸福绘就美丽涟源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涟源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绿色基地更加坚实—— 6个地表水水质考核断面均为Ⅱ类水质,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人工造林1.58万亩,建设生态廊道1550亩,龙山国有林场获评湖南省秀美林场,获评“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地区”“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创优城市”。
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十四五”以来完成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3万余户;“宁电入湘”涟源段全线贯通,6个国债资金水利项目建成投用,白马灌区现代化改造及融合发展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实施农村公路安防工程398公里,改造农村公路78公里、危桥9座,湄江风景区旅游专线公路荣获省级“最美农村路”。
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693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12人;涟源一中“徐特立”项目、工贸中专“楚怡”项目等建成投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涟源三一学校成功挂牌,三一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涟源市人民医院获评娄底市县域三级综合医院;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实现20年连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持续加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回望“十四五”,涟源用奋斗书写了辉煌篇章;展望“十五五”,新的蓝图正在绘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涟源市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谱写现代化新涟源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