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艺术村 >正文

后湖畔的造境者:画家卢雨的三重境

时间:2025-04-30 16:27:20来源:长沙文艺编辑:叶寻
阅读量:96
图片

 

后湖水波光潋滟,水中微微荡漾着湖西侧的红砖灰顶建筑群、树木、稀稀疏疏的行人,与几只翻飞的小鸟。阴雨天的后湖如镜,如画,似有人以无形之笔勾勒天地。

 

图片

 

沿着栈道走进后湖国际艺术区卢雨美术馆,我见到了身影清癯的艺术家——卢雨。他从江西宜春走出,血液里流淌着两代人的艺术基因。父亲(第四届全国美展入展者)的大量版画作品尽毁于火劫,铸就了他对历史镜像的独特感知。

 

从县少儿美展到中央美院,他在三尺讲台与画布间走出独特路径,从作品《秦王扫六合》《敦煌·千年梦》等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永久典藏,印证着“艺痴者技必良”的古训,到作为长沙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带领肖十川、任慧慧、李嘉玲、卢汀、刘亚勋、钟泽栋等成为画坛新秀……卢雨用30年光阴,将画笔与刻刀的技艺传承,化作对永恒艺术的奔赴。

 

图片

卢雨

 

卢雨,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中南大学校本部委员会副主委,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第3届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文联委员,长沙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湖南省美协副主席,长沙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湖南省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2019年荣获首批“长沙市文艺名家工作室”领衔艺术名家称号,被评为民盟湖南省委优秀盟员。2020年负责成立了民盟中央美术院湖南分院。

 

代表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南湖革命纪念馆、神州版画博物馆、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展览馆、湖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单位收藏。

 

图片

 

3月21日,版画《秦王扫六合》已转化为长6.1米、宽3.7米的壁画,悬挂在中南大学校史馆主要墙面。

 

画中两千年前的秦军列阵,青铜剑的寒光与铠甲上的纹样纤毫毕现。画面虽只有静止的一帧,却如狂风席卷落叶,呈现出横扫千军的悍勇意境。赫赫声威、勃勃雄姿、威严雄浑,秦之强盛,不言而喻。

图片

卢雨美术馆:《秦王扫六合》

 

作品名取自李白《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以诗为史,卢雨以画为史。从选题、构思、造型到完成版画《秦王扫六合》,耗时五年,其间经历过数次修改。卢雨坦言,这是他创作的一幅最艰难的作品。

 

首先,难在视觉图像。秦始皇统一六国,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是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将“统一”这一抽象历史概念作具象化呈现?该不该叙述具体战役或人物冲突?卢雨最终以象征性意象构图:铁甲列阵如长河,旌旗翻卷似云涌,战车上的秦王嬴政冕旒垂珠统御全局,文臣策士与冲锋战将形成叙事张力。特别在云气间嵌入12只飞鸟,呼应《孙子兵法》“鸟起者,伏也”的战术智慧。站在画前,猎猎秦风,卷起华夏龙吟,穿透两千年岁月,犹在耳畔铮鸣。

 

其次,难在技法呈现。卢雨以考古实证为根基,严谨还原历史细节——从秦军兵器的冶炼优势、甲胄装备的统一到不同阶层的服饰差异,从千人千面的将士,到威武整齐的马车……他通过画痕与刻痕的数字化转换,木刻肌理与综合材料的叠加、减版套色的空间塑造,最终形成金石质感与光影流动并存的视觉效果。作为卢雨综合材料版画的代表作,《秦王扫六合》既有传统的回归,又有当代材料的实践和语意的转化,在技法层面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再次,在艺术形式上,2.83m×4.65m的尺幅颠覆了版画传统的小品格局,将木刻的粗犷刀痕、丝网印刷的精密套色与综合材料实验熔铸为纪念碑式的视觉史诗。既延续了传统版画的古朴气韵,又以当代艺术语言重构了历史场景,为版画艺术开拓出承载重大历史叙事的全新可能。

 

当时,同样选择这个题材进行创作的还有三四个画家。最终,卢雨作品《秦王扫六合》通过五轮评选,成功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湖南省唯一入选的作品,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对于卢雨成功捕捉出“秦王扫六合”的史诗感,不少专家惊叹:这不是对考古现场的复刻,而是用现代版画语言重写的《史记》。

 

图片

《蒙恬屯边》版画 

144cmX210cmX3 2016—2020 

国家“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中国国家画院收藏

 

图片

《青藏铁路》版画 

142cmX285cm 2019—2021

 “红船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 

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

 

而在《蒙恬屯边》、《青藏铁路》、《峥嵘岁月——延安的记忆》(沁园春·雪)、《公元1861——1895洋务自强运动》等创作中,这种“历史造影术”愈发鲜明。用艺术观念的当代性来透视历史事件,彰显了卢雨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第一重境:神工意匠的高超技艺。

 

 

图片

 

图片

 

在卢雨美术馆茶台旁,挂着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入选作品《素纱禅衣》。这幅十六年前由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版画作品,开启了卢雨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神话。

 

图片

卢雨美术馆:《素纱禅衣》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卢雨美术作品5次入选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项目;6幅作品分别入选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先后获批2016、2022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项目;作品还入选第十一届、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作品展。 

 

素纱禅衣代表了西汉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当手指抚过卢雨作品《素纱禅衣》中凹凸的肌理时,仿佛能触摸到两千年前汉代织物的经纬脉络,感受到素纱禅衣薄如蝉翼、轻若云烟的独特质地。这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让农业文明孕育的古老技艺与美术创作碰撞出火花,给人别具一格的新美感。

 

图片

峥嵘岁月—延安的记忆(沁园春•雪)

138cm × 210cm × 3  

2016 - 2018

 

《诗经》的创作形式分风、雅、颂三类。其中“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卢雨常用“颂”的表现形式,进行主旋律文艺创作。

 

《峥嵘岁月》(沁园春·雪)就用了“颂”这一表现形式。创作前,卢雨前往西安、延安等地考察一个月,收集了600余幅相关人物素材。在正式创作的那些月夜,卢雨以刀为笔,运用木刻、丝网套色、综合技法,将毛泽东等领导人军装上的褶皱,与北国雪原的山势精妙融合。那些被强化处理的红军青年仿佛带着韵律,“山舞银蛇”的生动景象在卢雨的刀锋下鲜活再现。

 

卢雨用匠人之手复活历史的骨骼,以诗人之情浇灌时代的气血。当三组联画的巨幅版面最终拼合,独特的悲壮感,革命浪漫主义,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先辈的敬仰等,在138厘米高的画幅间奔涌。这样的情动,或许才是艺术创作的终极壁垒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画起源于中国,与印刷术一样。战国时期无文字的图像印章,被视为“版画雏形”。早期版画用于宗教、科学、书籍、年画等,当代则成艺术家独立创作形式。卢雨从传统版画转向综合材料创作的过程,恰似后湖的生态——水鸟掠过芦苇时,从不区分自然与人文的界限。

 

“我们应该打破画种的界限。当代绘画中,我们倡导学科交叉。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语言,用综合技法实现新的创作。”这种学科交叉思维源自他在央美求学时的顿悟。1997年,他在央美油画系第九届助教研修班的毕业作品获优秀奖。

 

卢雨的版画是传统和现代的结合。2008年,《素纱禅衣》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这项国家级展览始创于1957年,曾发掘黄胄、罗中立、何家英等艺术名家。时隔28年重新启动的2008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让具备国际视野,又受到传统文化滋养的年轻画家们,在历史的图像谱系中,找到时代坐标。

 

图片
图片

 

2014年,卢雨《冬日阳光·中国红军的记忆》(壁画)入选第12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9年,《敦煌·千年梦》(插图)入选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长城风云》(壁画)、《渔光曲》(版画)入选第13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24年,《北纬38度—太平洋的水故事》(版画)入选第14届全国美术作品展。15年,6件作品入国展。这些跨越壁画、版画的创作及其取得的成绩,印证了他对艺术边界的突破

 

“关注文化观念的表达,以当代艺术的语言述说着自己的心境、理想、修养。”如今,他的学生任慧慧连续三次入选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凭借《高歌冬奥》(套色木刻)入选第十四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肖十川《城尘·丝路文脉》入选第十四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延续着这种“破界基因”。

 

图片

 

图片

 

在长沙市首批文艺名家工作室授牌仪式上,卢雨发言:“艺术活动越是复杂,美术创作工程越是重大,就越需要创作者具备坚强的意志力与良好的创作心态。既不能因时间紧、任务重就气馁,也不能为了赶进度、交任务而牺牲艺术质量。”

 

绘画作为独特的视觉艺术,有着专属的语言体系。接受过系统学习的人,能够理解这种艺术语言;而未接触过专业学习的人,往往仅凭直观感受判断一幅画好不好看。卢雨认为,“能打动自己,将自己带入某种情绪与情感之中的,就是艺术作品。”

图片

 

主题性绘画作品,通常依据已有叙述性文本进行创作。从专业表现语言角度赏析,这类作品的评价维度包括色彩、造型、形象,以及描绘是否生动、深入和准确。然而,艺术语言具有多元性,特别是当代艺术正处于不断发散、创新的进程中,需要持续尝试新的材料与表现语言

 

评价绘画作品,要区分作品属于传统艺术还是现代艺术。在传统艺术范畴里,会以作品的工艺、手艺定义好坏。“栩栩如生,就是最好的标准。”而现代,艺术观念、思想和审美成为衡量作品高低的关键要素。卢雨强调,“时代在变迁,艺术评价标准也随之改变。当代艺术注重个性表达,评价标准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图片

 

卢雨进一步阐述,全国美展有着一套特定的评价标准。第一,作品尺寸需达到一定要求,大幅作品更受青睐,小幅精品可通过重新组合的方式参展。第二,手艺不能丢。在当下,创作出高质量的写意作品颇具难度,正如“开得好小汽车的人,不一定能驾驶得了马车”,掌握现代创作技巧的同时,传统手艺不能丢。第三,要精准把握时代审美,遵循创新规律。在现代创作中,创作者可借助辅助工具完成更复杂的作品。尽管许多手艺已不再具有门槛,但艺术修养的高低依然决定着作品的优劣。

 

卢雨的观点启示我们,艺术家既要立足时代,顺应时代的审美趋势,遵循行业通行的评价标准,又要坚守个人艺术个性,探索独特的艺术表达,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图片
图片

 

暮色渐沉,卢雨打开AI回答记者采访提纲的界面,“网上都有过报道。”任何一门知识、一项专业,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AI只有几岁,却能总结出创新的规律。面对人工智能的爆火,艺术的未来世界会如何?

 

卢雨的思考带着技术哲学的色彩:“理论上说,AI是一个工具,AI玩的是人类制定的规则游戏,无法取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创作。但当AI也有自我意识,懂得创新,那未来的世界真的有很大的想象。”

 

离开美术馆时,后湖正在下雨。雨水在窗上蜿蜒,将室内的画作折射成流动的幻影。即便有些感冒,身体透着疲倦,卢雨仍一头扎进《黑石风云》的创作之中,开启了又一段无悔征程。当雨水与后湖水面交织,如同艺术史长河在此处打了个漩涡,又向着未知的时空奔涌而去。

下一篇:艺苑名家 | 黄铁山水彩画近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