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苏超”以“十三太保德比”“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等热梗火遍全网,当草根球员、地域文化与全民参与碰撞出现象级热度,这场“非典型”城市足球联赛不仅点燃了江苏的体育热情,更引发全国对“地方赛事如何破圈”的思考。与此同时,湖南“湘超”于9月7日在长沙贺龙体育场鸣哨开赛,14支“湘军”蓄势待发——作为体育强省,湖南能否借“苏超”之势,打造独具湖湘特色的本土赛事IP?
本期专访特邀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南体育产业研究所所长布特教授,为我们解读其中的关键思路与实操路径。
布特,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担任湖南体育产业研究所所长、兼任北京体育大学冰雪文化中心特邀研究专家、浙江省体育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足球改革、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体育哲学、体育公共管理与治理等研究。
去年9月,沈晓明书记专题调研体育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要着力完善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机制,支持举办更多符合城市气质、年轻人喜欢的重大赛事,实现以赛助旅、以赛兴城。今年5月以来,“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屡屡刷屏出圈,以黑马之姿闯入公众视野,凭借高关注度、强商业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成为国内城市体育赛事的“爆款”。“湘超”(湖南省足球联赛)也不甘示弱,已于9月7日在长沙贺龙体育场燃情开赛。
当前“湘超”联赛的14路“湘军”鏖战正酣,作为体育强省,湖南能否借鉴“苏超”的成功经验,打造出独具湖湘特色的“湘超”?为此,笔者专访了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湖南体育产业研究所所长布特教授。
图丨毛伟明宣布湘超联赛开幕
(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Q1 您认为“苏超”爆火的原因有哪些?
“苏超”爆火的原因有很多,网络上也有人戏谑地解读为“天时,地利,人不和”,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赛事本身独具特色。参赛球员必须是所在城市的户籍人口、学籍人口,或持有社保缴纳证明,每支球队都代表着各自城市,这一组队要求赋予了赛事很强的地域属性,也增强了观众的城市认同感。职业球员、教师、个体老板、企业职工乃至高中生的多元化球员构成,既保证了一定的竞技水平,也提升了赛事的观赏性,还充满了草根特色。同时,各城市球队之间实力相对均衡,比赛竞争激烈,每场比赛都充满悬念,这种纯粹的拼搏精神吸引了众多观众。
图丨苏超口号标语
(图源网络)
二是地域文化与网络热梗。江苏各地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如“江苏十三太保”“南哥”“十三妹”等。各市之间的对抗也颇具话题性,如“太湖德比”“早茶德比”“西游德比”等,这些都为赛事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话题性。在比赛的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热梗,如“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常州→吊州→巾州→丨州→ 州”等,这些热梗营造了强大的全民代入感和参与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赛事,使得“苏超”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
图丨江苏各地官媒部分互动
(图源网络)
三是政府支持与媒体推动。江苏省对“苏超”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地政府积极协调场地、安保等事宜,主导了主场变更和球场扩容等工作,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江苏各市新闻客户端、官方社交媒体等媒体平台对“苏超”进行了持续滚动报道,将赛事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民众。同时,官方媒体还亲自下场玩梗,制造话题,如“南京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人人都想当南哥》《阿淮,睡了吗?》,“淮安发布”微信公众号回应的《南哥,醒了吗?》等爆款文章,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热度。
Q2 前面您分析了“苏超”爆火的原因 ,那么“湘超”能否直接“抄作业”呢?
我认为“湘超”不能简单地“抄”“苏超”的作业。
一是地域文化差异。湖南14个市州虽然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但不像江苏那样有如此鲜明且容易形成竞争关系的地域文化差异,难以直接复制“苏超”这种基于地域文化差异的运营方式。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江苏各市经济发展较为均衡,整体经济实力较强,为“苏超”的举办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江苏相比,湖南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不能盲目照抄“苏超”的模式。
三是足球基础和氛围有别。江苏有着较为深厚的足球底蕴和广泛的足球爱好者群体,为“苏超”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而湖南的足球人口数量较少,大众参与度较低,足球氛围相对较弱。
图丨湘超联赛开幕式现场
(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Q3 “湘超”已经开赛,您认为可以借鉴“苏超”哪些运营经验,提高赛事主办水平与影响力?
最新数据显示,“湘超”首轮观赛人数已达159396人,官方媒体评论“人数是体育馆的上限,不是球迷的上限!”可以看出湖南人民对“湘超”的热情。尽管不能直接“抄作业”,但“苏超”的爆火仍为“湘超”提供了文化、运营、新媒体传播、商业化等多维度的启示。具体而言,为了办好“湘超”、唱响“湘超”,可以结合湖南的实际,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草根性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苏超”打破了职业与业余的界限,让外卖小哥、学生、个体工商户等都能参与到比赛中,实现了全民体育。从开赛前湖南各市州发布的足球集训招募令来看,“湘超”已经做到了这一点,降低了参与门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激发群众的热情和潜力,增强赛事的群众基础。在挖掘地域文化方面,“苏超”将城市历史典故(如“楚汉争霸”“小龙虾德比”)转化为赛事文化符号,通过方言梗、美食符号(如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增强球迷的归属感。湖南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如岳阳楼、衡山、凤凰古城等,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与“湘超”相结合,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赛事文化。例如,在比赛期间举办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民俗表演、美食节等,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游客。也可将长沙“臭豆腐”、岳阳“小龙虾”、衡阳“鱼粉”、郴州“临武鸭”等地域特色美食融入球队标识或观赛活动,打造“湘味足球”IP。
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平衡。江苏省通过协调场地、安保及媒体资源,为“苏超”提供了“保姆式”保障。“湘超”也可争取省级层面统筹,将“湘超”及基层联赛体系建设作为全民健身和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出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协作机制,在政策、资金、场地、安保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各市州可将赛事纳入文旅发展规划,联动交通、住宿、景区推出“观赛消费券”。在商业化路径创新方面,“苏超”初期以低价票(10元票)引流,后期通过29家赞助商(覆盖金融保险、科技平台、汽车服务、餐饮食品等领域)和京东旗舰店开发衍生品,实现收入多元化。当前“湘超”同样延续了低票价模式,多个主场门票统一为9.9元,郴州则直接定价为9.8元(谐音“就发”),后期可尝试“赛事+电商”模式,与本地企业合作推出联名商品,并通过直播带货扩大影响力。
三是传播策略的破圈效应。“苏超”在赛事运营和宣传方面非常成功,借助“散装江苏”等既有梗文化,通过官方下场玩梗、社交媒体传播以及短视频平台推广等方式,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形成了全民互动。“湘超”需培育本土网络文化符号,如“湘超”热梗(“输了的,以后炒菜不准放辣椒”“ETC大战”“鸭鸭对决”)、方言加油口号、表情包等。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加强对“湘超”的宣传推广(郴州与常德间的两封“情书”刷屏),提高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鼓励UGC(用户生成内容)创作(如球迷自制“湘超方言解说”),加速网络热梗的裂变传播。在媒体矩阵协同方面,“苏超”从地方媒体微信公众号扩展到卫视、央视及海外平台,实现了传播层级跃升。“湘超”可建立“省-市-县”三级融媒体传播体系,联合抖音、快手等平台发起“湘超挑战赛”话题,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图丨湘超口号标语及官媒互动
(图源网络)
Q4 “苏超”爆火的同时也带动了江苏文旅,创造了很高的商业价值,“湘超”如何借鉴成功经验,做到以赛助旅、以赛兴城?
“湘超”要做到体育与文旅的闭环联动。“苏超”带动了江苏各地的文旅产业发展,如盐城推出“观鸟+观赛”套餐,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较平日增长3倍等。湖南可以结合自身的旅游资源,加强文旅联动,推出特色门票套餐,打造“足球+旅游”“足球+非遗体验”(如长沙铜官窑制陶、湘西苗银制作)主题观赛路线,并在赛场融入地方非遗、特色美食等元素,增强“湘超”的消费价值,达成“一场球赛带火一座城”的经济效应。同时,开发“足球+文化”等衍生产品,通过“持票享景区优惠”“美食套餐”等实现“比赛-消费-旅游”一体化。推动文旅消费增长,促进体育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赛助旅、以赛兴城。
结语
从“苏超”的火爆到“湘超”的热辣,“现象级”体育赛事的背后,是文化基因的激活、群众热情的释放,更是体育与城市、经济、民生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江苏的探索为湖南提供了可参考的“解题思路”,但真正能让“湘超”扎根湖湘大地的,始终是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作为体育强省,湖南既有“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又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这场“湘味”十足的足球盛宴,已然成为湖南体育的新名片,期待以“体育+”的力量,串联起文旅消费、城市品牌与民生幸福,真正实现“以赛助旅、以赛兴城”的愿景。当前,“湘超”的战鼓响彻云霄,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绿茵场上的拼搏,更是14座城市因体育而勃发、因文化而鲜活、因融合而精彩的生动图景。毕竟,最好的“湘超”,一定是属于每一个热爱足球的湖南人,属于每一个为城市荣誉喝彩的你我他。
「 作者简介 」
杨壮壮
湖南省2023届选调生
现任郴州市桂阳县莲塘镇
莲塘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名人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