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湖湘文化极简史》序言。
湖南是文化大省,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有“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的美誉。这片沃土孕有的湖湘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灿烂瑰宝:是湖南发展的不竭动力。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中华文化大视野审视湖湘文化,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三湘儿女责无旁贷。
△ 《湖湘文化极简史》,岳麓书社出版
水土涵养文化,自然勾连人文。湖湘大地高山溪谷、山峦丘陵与河湖平原俱有,气候宜人,空间格局从相对封闭、半封闭到舒展开阔。在这里,湘、资、沅、澧四水汇集于洞庭湖,浩浩荡荡注入长江。高山让独特文化稳定进步,丘陵适合跨流域文化碰撞,平原让各种文化自由交流、全面融合。湘水汇入洞庭,苗蛮归于楚地,多源合流,彼此沟通,湖湘的地理概念由此发轫。先民的遗迹里,湖湘文化的发生几与中华文明的整体同频。高庙白陶上的一只凤鸟,从远古飞抵今日,色彩依旧鲜明。千年的时间尺度上,湖湘文化的大河,波澜壮阔交织着静水流深,绵延至今,不减磅礴。
历史、地域与文化的三维交错,构筑起湖湘文化广阔的概念空问。《湖湘文化极简史》是一本小书,却集合了湖湘文化研究的先锋力量。作为研究者,我们溯源而行,力图在有限的体量里综采多端,以简明的叙述厘清文化发展的支脉与主流,标定历史演进的激流与浅滩,拓印文化史的基本风貌。
湖湘文化源流深远,蕴涵丰富。它源自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丰富自身,成为一个容纳多种要素的复合体。既包括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又传达了特色鲜明的精神特质;既包含了上层社会的“雅”文化、精英文化,又容纳了世俗文化、大众文化;既保留了沅湘先民的文化成果,又吸纳了秦汉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原文化;既澎湃着汉文化与儒学的风尚,又荡漾着“三苗”“荆楚”的蓬勃生机。多源合流,彼此激荡,拓宽了文化的发展空间,也共同涵养着“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文精神”。
湖湘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里一脉相承,彰显着传承性与连续性的一体两面,又依时而变、随物赋形,具有自我更新、回应时代、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屈原的诗歌把湘楚民风与中原文化铸为一体;周敦颐将佛道思想纳入儒学正统;肇始于南宋的湖湘学派,积极与闽学、江西学派等开展交流;王船山在承继南宋学统的同时,吸收浙学的事功取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湖湘地域特殊的自然环境涵养出的独特文化,是完备的系统,亦是开放的体系;既不懈于自我的新陈代谢,又不断地在地域文化的交流中兼收并蓄,在时代主流的变迁中吐故纳新。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形态和重要载体,也是中华道统的核心传承,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体现出对时代命题的积极回应。楚辞经沅湘巫风的陶染而成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被称为两宋“道学宗主”的周敦颐,亦是长期活动于湘地。文学之鼻祖,理学之开山,无不与湘楚大地紧密相连。胡安国、胡宏父子,承濂溪之学,开创湖湘学统;张栻主讲岳麓书院,集湖湘学派之大成。到近代,湘楚大地更是人才群起,“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主政事,倡改革,师夷长技以制夷,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戊戌维新时期的谭嗣同、熊希龄;到“五四”潮起,新民主主义革命掀开序幕,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为代表的湘人,引领历史潮流,缔造新中国,“换了人间”。建国之后的建设时期,亦涌现出雷锋等时代楷模,对民族性格的丰富与时代风气的形塑产生重大影响。历史的巨轮行至今日,湖湘文化紧随民族复兴的航向,愈发共鸣于时代的脉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我们,去发掘优秀文化所积蓄的历史势能,以奔赴新时代的万仞沧海。理顺湖湘文化的基因序列,夯实地域文化的自我认同,关乎新时代强省建设的凝聚力、创造力、自信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湖湘学人,我们有幸深耕于这片人文沃土,自觉应担负起固本培元的使命,以历史书写厚植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软实力,以学术创新锚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坐标。
我们以历史时期为纲(从史前至1949年),依时序展开湖湘文化由古至今的十个章节。由史前先民的文化创造起笔,通过对古史传说与考古资料的交互追溯,还原湖湘文化发祥之初的概貌。秦汉以降,“湖湘”的地域自觉苏醒,文学、工艺、医学、科技等领域辉光日新,于隋唐达至全盛,“湖南”得名于此时。宋元开启了理学风尚,书院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到明清之时,湖南建省,茶陵诗派兴起,经世哲学肌骨渐丰,湖湘文化的古典一端佳酿已成,为引领历史巨变积蓄力量。“百年近代史,半部湖南人”,救亡图存的冲锋号吹响,最富朝气的湘楚大地迎来缓慢而深刻的现代化转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于中流显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尤为激越。流动的历史蔓延至当代,芙蓉国里尽春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硕果累累,为湖湘文化注入新鲜的内涵。
我们在新时代历史观指引下体认文化、叙述历史。极简史的书写,要求编者对历史大势有着清晰的把握,对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有着深刻的认知。我们努力做到在各种史料的交互中辨认湖湘文化的经脉,并以凝练、客观的表达呈现历史的本来面貌,揭示文化演进的规律与进程,以期读者能通过简短的阅读勾勒出湖湘文化基本且清晰的历史脉络,在广阔的时间维度上观测到更为宏观的文化面貌,标定其在中华文化总体发展中的位置。以此为基础,方能培植历史自觉、涵养文化自信、增强地域认同,让传承与发扬湖湘文化的步伐走得愈发有底气、见神采。
我们力图发掘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背后独属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气质,庙堂之高或是江湖之远,总有一些启示跨越时空在交响。无论是朴素的情感认知,还是深邃的理论探索,是精妙的制度设计,抑或丰饶的民风民俗,都归于文化,包蕴精神。我们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从个性中提炼共性、从现象中分析本质的努力贯穿全书,以期建构起相对完整的湖湘精神谱系,为精神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换奠定坚实基础。
春江浩荡,风起绿洲,又踏层峰望眼开。回溯历史,湖湘文化从远古走来,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展望前路,我们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奋斗正当其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历史文化,赓续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新作为。
本书编写组
图 书 信 息
《湖湘文化极简史》
作 者:钟君 谢兵良 主编
出 版 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出版
I S B N:978-7-5538-2228-0
定 价:88.00元
01 作者简介
/ 钟君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主任),十三届省政协常委,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等职。代表作有《马克思靠谱》《治大国若烹小鲜:引领新时代的 36 个妙喻》《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社会之霾:当代中国社会风险的逻辑与现实》《融变鼎新: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理论透视》等,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参与编写多部权威理论读物,先后担任《思想耀江山》《思想的旅程》《当马克思遇见孔夫子》等电视理论节目主讲嘉宾。
/ 谢兵良 /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兼任湖南华夏廉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研究》主编、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委决策与咨询专家库专家。先后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党建研究》等报刊公开发表文章近百篇,主持和参与中央、省委有关部门重大课题十余项,撰写的智库报告多次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公开出版个人专著、主编理论读物多部。
02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湖湘文化数千年历史演进的概览式研究。全书以历史时期为纲,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创造、文化精神为目,以凝练、客观的表达着重展现湖湘文化的概念内涵、历史源流、精神特质、现代更新等内容,力图发掘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背后独属于湖湘文化的精神气质,标定其在中华文化总体发展中的位置。
全书图文并茂、语言晓畅通达、体量适中,力图在有限的文字里综采多端,以简明的叙述厘清湖湘文化发展的支脉与主流,为读者呈现一部简明生动、轻松有趣、振起精神的湖湘文化史读本,使得读者能通过极其简短的阅读勾勒出湖湘文化基本且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深层次的文化精神。
03 目 录
一 史前遗存 文明曙光
(一)跨越万年的稻作文化
(二)南方农耕“古国”画卷
(三)有凤来仪
二 古史传说 文明之源
(一)炎帝与农耕文化
(二)舜帝南巡与道德文化
(三)三苗传说与民族文化
三 青铜文明 殷风楚韵
(一)青铜文化
(二)楚帛书
(三)楚帛画
(四)屈原行吟
四 秦简汉墓 神州光芒
(一)连通南北
(二)两姓长沙国
(三)贾谊策论与辞赋
(四)帛书中的哲学意蕴
(五)灿烂的科技文化
五 三国谋定 魏晋风流
(一)三国争战地
(二)走马楼吴简
(三)玄风向南来
(四)佛道与时兴
六 隋唐风雅 文化之盛
(一)湖湘文化区域界定
(二)湖湘流寓文化之盛
(三)本土文教之兴
(四)铜官窑与海上丝绸之路
七 宋元理学 道统传承
(一)理学开山
(二)湖湘学派
(三)天下书院半湖湘
八 明清气象 船山新风
(一)“江西填湖广”与“湖广熟,天下足”
(二)湖南建省
(三)教育与科举的突破
(四)茶陵诗派
(五)船山之学
(六)史学与文献学的成就
九 什九湖湘 近代荣光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兴将相,什九湖湘”
(三)“最富朝气之一省”
(四)“湖南人底精神”
(五)地域学术的繁荣
(六)现代化的发轫
十 红色热土 文化高地
(一)新文化运动在湖南
(二)星火燎原
(三)抗战精神高地
(四)文化教育新气象
结 语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