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旅外名人 >正文

7年前万众瞩目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首位中国人如今在干吗?

时间:2024-06-20 23:04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叶寻
阅读量:591

又是一年开学季,家里“神兽”回归校园,家长们看似松了一口气,但随之而来的难免就是对孩子教育问题的不安与焦虑。内卷or躺平?鸡娃or放养?新学期新开始,这些问题却似乎永远都挥之不去。

 

其实,“卷”不代表努力,“躺平”的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躺平”。

 

在湖南的一个偏僻小山村,走出了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登台演讲的首位中国人,他的名字叫何江。他将“不卷”的传奇经历,写入《过往皆为力量》《不内耗的教育》两本新书,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一路开挂”的何江

 

1988年,何江出生于湖南宁乡的停钟村,这个仿佛与世隔绝般的小村子里,多的是绵延不绝的山,仅有一条小路连接着外头的乡镇。村子里只有最普通的小学和初中,村民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何江的父母也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靠种田、织网、打鱼为生。因为家境清贫,何江从小就跟着父母干农活,插秧、收割、除草……他都干过。对那时候的何江来说,不要说走出农村,能在过年时吃顿肉就是最奢侈的梦想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何江在200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这所全国重点大学,成了家族里第一个上大学的孩子,并连续四年保持全院第一,获得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

 

2009年,何江被哈佛大学录取,硕博连读,取得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后,又攻读了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

 

2016年,何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站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自信激昂地演讲,成为首位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台的中国人。

 

 

再后来的何江,又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30位30岁以下医疗健康领域青年俊杰,还作为唯一一位中国人,入选世界顶级智库阿斯彭思想界聚焦健康学者,并获得美国生物科技新星奖,受邀到各大国际论坛演讲。

 

2019年,何江在美国波士顿创立了生物科技公司Vizgen,作为研发总裁和创始人,何江一直致力于用生物科技改善人类生命健康,如今的Vizgen也早已是该领域全球领先的佼佼者。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到小城镇,再到大城市,再出国到哈佛、麻省理工接受世界上最顶尖的文理教育、科技教育,再到实现理想,创办自己的公司,何江一路走来可谓是绝对的成功者,然而低调、朴素、诚恳、谦虚,始终是他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谈及自己的成功,何江也会一如既往地坦诚提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家庭教育。何江说,因为教育资源匮乏,他在乡下并未有机会“卷”起来,但通过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他能在后面的学习中迅速追赶上来,底层思维甚至让他实现了弯道超车。

 

“乡下的经历让我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何江4岁时,就进入了村里的小学,倒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而是父亲觉得那时的儿子妨碍自己做农活,就说服老师让他坐进了班里。学校离家很远,要穿过长长的田埂和好几个山头,何江每天要走近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

 

擦黑上学的早晨,何江常常被山林里奇怪的虫鸟声吓得大哭,但好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也不一定都是心酸事,有些经历还挺好玩。山洞里,经常有小朋友抓鱼抓螃蟹,村子附近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像是兔子、鼹鼠、山雀、黄鼠狼等等,手快的孩子常能在路上抓到一两只,带到学校里炫耀,让人羡慕不已。

 

平日里,除了读书,何江也会跟随父母在田里干点碎活,或是到野外去放牛、割猪草,要是哪天干得家务活多,何江父亲还会带他和弟弟到附近的水田抓黄鳝和青蛙…..何江还有个舅舅,是那一带小有名气的职业捕蛇人……

 

所以尽管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并不丰富,能读到的课外书也很有限,但和大自然的接触与感悟,让何江有了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何江一直觉得,是乡下的成长经历让他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而恰恰是这好奇心帮他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克服了很多困难,也让他能在一个个新环境中做到迅速成长。

 

比如初入大学的何江需要学习一门C++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但那时他还是个对电脑不了解甚至连打字都不会的小白,但习惯使然的好奇心让他并不畏惧困难,他从学习使用键盘开始一点点攻克了难关。就这样,何江在日后的成长中满怀好奇地学习了他所有想学的东西,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埋下了坚实的种子。

 

 

父母给他的,是人世间最朴素的引导和陪伴

 

何江仅有小学文化的妈妈和高中文化的爸爸,没有牛娃父母的规划和技巧,也完全不知道海淀妈妈的学习秘诀,他们做的只是用人世间最朴素的做人做事的道理,陪伴着孩子,引导着孩子。

 

从何江读小学起,父亲就会在每周五晚上都给他和弟弟讲一个睡前故事,“华山救母”“穆桂英挂帅”“草船借箭”“刘海砍樵”“南柯一梦”……这些故事或来自花鼓戏唱段,或来自村里人的口口相传,或来自父亲听到的野史典籍,但父亲的库存终归有限,很快就不够用了。不过何江的父亲没有轻易放弃,他想出了很多应对的主意,比如让兄弟俩把讲过的故事重新讲一遍给他听,讲得出来就有新故事听,无形中提高了兄弟俩记关键词和复述的能力;再比如让兄弟俩自己试着编故事,编得好的就有奖励等。

 

在何江的记忆里,童年的很长一段时光,他都是在和弟弟琢磨着父亲故事里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他们亦真亦幻的纠葛冲突中度过的,他们用粉笔头、小木棍在土砖墙上做着只有他俩懂的记号,然后对着暗号一遍遍地讲故事……就这样,何江不出意料地成了班里的故事大王,老师也不止一次地夸他记忆力好,语言组织能力强。

 

而因为没有多少机会上学,爱书的母亲经常干完农活后,就陪着何江和弟弟一起看书、一起听他们讲学校学习的内容,几乎每天放学回家,何江和弟弟都会坐在母亲旁边朗读课文。何江记得,或许是课文勾起了母亲的回忆,有次母亲还忍不住问他们,你们读的故事真好听,是哪个老师教你们的?我小时候读的第一篇课文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你们现在的课本上还有吗?再读一些,反正蜡烛还有很多,你们也还不困……

 

这些经历逐渐影响了何江对教育和学习的认知,从那时起,何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很痛苦很卷的事情,因为他学会了自主学习,并且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父母,父母听了再给到他正反馈,使他对学习各种知识更加有兴趣。

 

尽管他们自己可能无意识,但何江的父母都是有松弛感的父母,他们从不强求何江做什么,而只是给予贴心的教导和陪伴,并且以身作则,但这份松弛的好心态,恰恰就是何江得以在有限的资源中逆风翻盘的关键。

 

学会在不确定的人生里,自己做主、解决问题

 

人生路上会有很多取舍,进与退有时很难做决断。但何江说,面对对自己人生影响深远的几个决策点,他认为自己做的决策都很合理,而这也使得他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九十年代,在乡下的初中和县城的私立中学之间,何江头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抉择,出于学业考虑,他反向选择,回到了乡下。

 

高二那年,因为成绩优异,何江得到了不用高考而去申请“自主招生”的少年班的机会,何江结合自己情况,没有被少年班宣传册上的“天才”“神童”的故事所干扰,毅然选择了遵从本心,参加高考。

 

大学选专业时,没有先行经验,家人和朋友都给不了有效的建议,何江研究招生手册,发现新专业生物专业未来潜力应该很大,综合考虑后便在生物科学专业上画了√。

 

此后,到了大学毕业,是选择工作,还是在国内读研,或者出国留学?博士阶段,要选择哪位导师和什么研究方向做学问?博士毕业,是选择留在学术界做学问,还是去工业界找工作,还是选择创业?诸如此类的重大决定,都是何江自己做的。

 

何江说,这些问题都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自己从小从干农活起,就受到父母要独立自主的培养。那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抉择最合理呢? 他认为,这就要得益于一个人的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反映的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即能否从不同角度看待一件事情,理性而又客观地分析问题和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判断。而现在的许多孩子一碰到复杂问题,或者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选择题,便不知所措,就是缺乏思辨力的表现。

 

除了要为自己的人生做主外,何江认为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

 

在大学期间,何江碰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备战出国留学。留学读博要准备的材料非常多,包括大学成绩,GRE、托福考试成绩,相关实习经历,三封推荐信、个人陈述(阐述为什么要申请该学校及个人理想),个人简历等。书面申请通过后才会受到面试邀请,通过面试对答,招生官评判学生优异与否,再决定是否录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面对繁重的申请任务,何江只经过了很短暂的焦虑,便做出了申请规划。在规划中,他把要做的事情进行了清楚的分类,其中,大学成绩、实习经历是长期任务,需要投入长期精力完成,但不影响并线准备其他东西;GRE、托福考试是短程任务,集中发力即可,一旦拿下就不用再担心;个人陈述和简历所需准备时间不多,所以部分可以暂缓准备……

 

就这样,何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顺利地完成申请出了国。何江说,面对复杂任务,首先得学会拆解问题,再找合适的解决方案。就像他年少时在田里种庄稼那样,要想收成好,乍一听也有很多工序,翻地、育种、排水、除草、除虫……有时还要靠天时地利。要做成,得先看手头哪些事情是紧要棘手的,花足精力做好它们,而那些需要长期做的事情,便可以像村里人肥田一般,时不时使点力气就行。

 

你看,年少在乡下的朴素时光,却给何江的底层思维方式、做事习惯及处事方法带来了莫大影响,让他可以做到不卷也很从容,并且,这些思维方式、做事习惯及处事方法往往就能左右一个人的成败。

 

 

距离登上哈佛毕业演讲台到今天,已经过去7年了,当年的哈佛学霸,已蜕变成全球领先的生物公司总裁,如今的何江有了哪些变化呢?

 

回望过去,何江曾写下一本关于他自己、他的家庭以及他所成长的村落的传记——《过往皆为力量》。这是一本颇具诗意的自传散文集,被称为中国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初版豆瓣评分高达 8.9。

 

何江在书中与读者分享的不单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个家族的成长史,一个乡村的变迁史。星夜里母亲编织渔网补贴家用,父亲在外捕鱼谋生,村里神秘的算卦先生老丁、远道而来却充满人情味的养鸭人、游走的小贩、木匠……这些质朴鲜活的生命构成他童年生活的全部。看似匮乏的过去,因为爱和陪伴变得细腻、丰满,成为了何江心中比上哈佛更重要的事。

 

没有好的起点,如何改变命运?答案就在何江不停突破自我的传奇经历里。

 

中国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哈佛毕业典礼演讲首位中国人,讲述自己从何而来

比上哈佛更重要的事

 

如今的何江还解锁了新的身份,成为了一名父亲,此时的他回顾父母大道至简的教育,同时也对教育本身有了自己更为深入的思考。何江告诉我们,他的成长和成功,不是特例,更不是奇迹,其中有每一个家庭都可以借鉴的理念和方法。

 

因此,为了让孩子们在教育内卷时代更好地学习和成长,何江还动笔针对28个当下父母关注的教育痛点,写下了《不内耗的教育》一书,从教育底层逻辑、家庭亲子关系、成长内驱力、学习效率、社会软技能五个方面,分享了他极具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和成功方法。

 

不同于天花乱坠的成功学和枯燥的说教,何江书中的方法全部是个人经历+教育理论+实操技巧的结合,语言真诚质朴,回答全面且一针见血,小编敢拍着胸脯说,满满的都是干货。

 

这本书不仅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密码,更可以帮助你成为成长型父母,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适合家长,对四年级以上的孩子们,尤其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都会大有帮助。

 

 

不用卷,也可以教出闪闪发光的孩子

 

希望你能在何江深情的笔墨中,看到朴素、乐天、坚韧和踏实的教育力量,学会如何身体力行,让孩子在尊重和爱中成长,帮助孩子找到不内卷的、适合自己的路。

上一篇:新西兰华侨领袖陈水珍到天下湖湘考察调研
下一篇:走向国际舞台的“外交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