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来源:新华网)
她以笔墨为枪
◎吴珊
黄君珏,曾任《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经理部秘书主任兼总会计师。1942年6月2日,面对日寇扫荡,弹尽粮绝的黄君珏在太行山区跳崖牺牲,时年30岁。
黄君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更是用笔墨书写忠诚与信仰的一生。
黄君珏原名黄维祐,出生在湖南湘潭响水乡。15岁那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在长沙从事妇女工作。后来,考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其间积极参与学生爱国运动。1930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黄君珏被父亲安排到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会计司工作。但她的心始终向往着革命,第二年秋,以继续深造学术之名,她来到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并在复旦附中教书,秘密从事中共中央的情报工作。
新华日报(华北版)
1939年,黄君珏和丈夫王默磬奉命奔赴华北,来到了太行抗日根据地。一开始,黄君珏担任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负责编写出版革命书籍。在她的主持下,华北新华书店出版了40多万册新书,编印了《抗战生活》《华北妇女》等期刊。为了让群众更容易接受,黄君珏采用简洁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先进的思想编排成漫画,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黄君珏擅长经济学,于1940年8月7日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了《关于抗日货币政策实施的问题》,“根据地的货币政策是打击日寇,抵御外敌的重要手段,要合理有效的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我们最灵活、最锐利的武器。”
黄君珏还开辟了许多新的发行渠道,确保报纸能及时送到各县区,甚至是前线阵地。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黄君珏组织了两次战场报纸发行工作,和同志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把最新的报纸送到前线。那一刻,黄君珏深深地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力量,它就像一把锐利的武器,鼓舞着太行山区军民的士气。
后来,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与《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合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闻机构。在那里,黄君珏担任了报社经理部秘书主任兼总会计师,协助负责报社的经营工作。
资料图:群众参观了解黄君珏事迹(记者 王希台 摄)
1942年5月,日寇对太行山区发动了“扫荡”。形势危急,报社实施紧急撤离。不幸的是,敌人最终还是发现了黄君珏和战友藏身的山洞。黄君珏砸烂没有子弹的手枪,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冲出洞口,纵身跃下。那一天,正是她30岁的生日。
岁月匆匆流逝,人们从未忘记黄君珏。她的事迹被编成了红色晋剧《战地黄花》,歌颂了她在抗战时期为党、为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家乡人民没有忘记黄君珏。1999年12月27日,湘潭市隆重召开纪念黄君珏烈士座谈会,还在《湘潭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新闻。2023年6月,在黄君珏的家乡——湘潭市雨湖区响水乡红星村,一座“黄君珏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她的故事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