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省内资讯 >正文

真诚自有万钧之力——“锺叔河 大家谈”活动手记

时间:2024-07-21 19:13:42来源: 一点天真 编辑:叶寻
阅读量:10209

今晨,收到蔡楚泓老师及学生精心剪辑的“锺叔河大家谈”活动视频。帧帧回望,依然感动。筹划时的点滴、现场的情形、流淌的思绪,一一复现。

一场情义的相聚

“这是一场情义的相聚。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基于对锺叔河先生的崇敬之心。基于对像锺老一样,风雨里跋涉历险,却始终不失真我、不舍独立思考,全情投入地做事、热烈有力地生活的祖辈、父辈们的温情与敬意。

真诚自有万钧之力。活动现场,每一位参与者都真诚、恳切,让我们看到锺老丰富生趣、柔软温情的一面。情义的拢聚、情感的流动以及诸多新鲜观点、独到见解的迸发,让整个现场非常令人感动。”

2024年6月18日,湖南日报新媒体“新湖南”发布“锺叔河‘大家谈’”活动报道——《锺叔河“大家谈”:领略“出版大家”的不同侧面》。分享于微信朋友圈时,我写下了上面这段话。

说是“情义的相聚”,一则是在情义之时。活动举办正值父亲节。在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大家选择前来,都是带着一种温厚的情感。现场有读者是从宁乡、湘潭等地赶来,还有一位读者特意带来了刊有锺叔河先生于1984年1月份发表的研究论文《论郭嵩焘》的当期《历史研究》杂志。

二则是在情义之地。活动举办地点为天倪庐(时务学堂故址)。有人说,“这个院子,影响了半部中国近代史。”锺叔河先生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时务学堂何处寻》,说这里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有纪念碑意义的故址。”锺叔河先生的父亲锺昌言先生,就曾是时务学堂二班的外课生。这里曾汇聚了梁启超、熊希龄、谭嗣同等一众名师,走出了蔡锷、范源濂、杨树达等一批才俊。它见证了湖湘乃至中国近代化最初的那段艰辛历程,也见证了学堂师生的情深义重。

imgimgimg

天倪庐(时务学堂故址)

三则为一次纯粹的情义之举。犹记得,第一次寻访踏入这方“隐”于新潮闪耀、年轻人扎堆的潮宗街的院落时,就听李瑾老师讲述了其不凡的历史。陈家书先生是天倪庐主持人,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创办人。于天倪庐文史讲坛组织一场有关锺叔河先生的活动,一直是他想要完成之事,我们也想尽力促成。因而这场活动,自筹划到实施,是由一个临时构建的团队公益完成。

陈家书先生提供平台与场地,刘力老师事无巨细,协调会场。王平、锺先鲜、谢琰、石正浩,四位主讲人精心准备分享。蔡楚泓老师负责海报制作、视音频录制剪辑、活动宣发。“一点天真”沙龙团队负责内容策划及活动主持。每一位参与者,都是怀着对锺老及那一辈老出版人、文化人的崇敬之意,希望经由这样一场相聚、交流,以一种轻松自然的非学术化研讨的方式,从“亲人”“友人”“身边人”“年轻人”视角,谈谈生活中的锺叔河。

陈家书先生致辞

活动开场前,朱正先生的祝福视频令人动容。93岁高龄的朱老,身着一件天蓝色上衣,精神矍铄,对着镜头一字一句地说:“叔河是我七十年来的好友。他跟我是比亲兄弟还要亲的兄弟。我对他的成绩,是很佩服的。今天做这个活动,就说明他所做的成绩,已经被公众承认了,已经被社会承认了。我对此特别感到高兴。而且,我也深信,他的成绩将被历史所承认。”

朱老与锺老同年同月生,是过命的朋友,一世的交情。两人性情不同,骨子里却有着太多共通的东西,且都才情、识见、智慧过人,堪称“湖南文化出版界的双子星”。青年时,同遭困厄,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互相宽慰;五十岁时,锺老赋诗寄予老友“同届知天命,相从三十年。论交吾与汝,知味米和盐。监房分饼宴,报社卖文钱。却忆青春事,华发两萧然。”八十岁时,同返“茶园”。锺老题写“洣水茶香,世间情重”;朱老留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与叔河兄同游旧地,录东坡诗句留念。”而今渐入期颐,彼此惦念之情愈重。这对胜似至亲的兄弟,互相砥砺敦促了一辈子,也彼此懂得敬惜了一辈子。

情义大于天。

一些萦于心际的细节

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义,往往都藏在细节里。王平、锺先鲜、谢琰、石正浩,四位主讲老师在主题交流及圆桌沙龙环节,分享了诸多有关锺老生动鲜活的故事与具体幽微的交往细节。

圆桌沙龙现场

王平老师与锺叔河先生同住一栋楼,与锺老交往多年,是《众说锺叔河》一书的编者,《锺叔河集》的特约编辑。他说自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在“念楼”里,在闲谈间,见到融湖湘精英文化与长沙烟火市井文化于一身的锺叔河。他喜欢这种烟火气,亲近这种民间味。谈起锺老吃肉包子的习惯(锺老吃包子,先将包子皮吃尽,留下一砣肉馅,一口单吃方才觉得过足瘾。)以及由此勾起的“茶场”往事。王平老师说得惟妙惟肖,又不忍心酸。

作家,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编审

《锺叔河集》特约编辑  王平先生

更有一些细节,因承载的情感太浓、太重,不忍触碰。在湖南乡下,有句俗话“爷爷爱头孙,父母疼满崽”。锺老心里,四个女儿,是他最柔软的存在,而满女锺先鲜更曾是他最深最遥远的牵挂。风暴袭来,家庭生存难以维继,忍痛将满女远送内蒙古孤儿院,以求能有一口奶,健康活下来。待再见时,当年的“四毛”已长大成人,且成家生子。后历经曲折,终将失散的女儿寻回。可“北雁南归”,面对气候、饮食、语言、人际关系等诸多不适,女儿身心难安,吵着要回。

“还记得,有一天,我又来情绪了,跑到他办公室,要他把我弄回去。那时父亲应正在编辑《走向世界丛书》,桌子上堆满了稿子和书。他当时背对着我。听到我进来,知道我肯定又是闹着要回去,没有说一句话。待我发泄一通,他才把椅子慢慢转向我。而这时,我才发现,父亲早已泪流满面。”时隔数十年,忆及这一幕,钟先鲜老师仍忍不住哽咽。

“有时候,我哭,他也哭。”“那时,我父亲知道我心情不好,时常主动问我‘你给养父写信了吗?你给他寄钱了吗?……’我知道,他其实是用这种方式,用我能接受的、爱听的话,用我关注的、爱聊的物事来宽慰我。”

锺老曾自我评价,中年的他,并非平和之人。但作为父亲,面对女儿,无声无息间,小心翼翼地,他给出了全部的力所能及。后来,女儿慢慢适应,找到安身之所,并开始了提笔写作。第一篇文章见报发表,第一时间拿给父亲。他比女儿还高兴,跟妻子打趣:“你看,四毛像我,会写文章。”

经由父亲的安抚与自我的读写,女儿得以一点一点地修复与父母、与家人间近20年断裂的情感,调整左右冲突失衡的自我,构建起坚实的精神家园。在一篇文章里,她这样写下——

“我曾拥有过两个名字,两个名字承载了两个家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希望!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希望!送出去是爱,领回来也是爱!送出去为你活的好点,领回来让你好点活。活着,就好!”

一句“活着,就好”,与父亲在困厄之际寄予家人也鼓励自己的那句“我们得坚持活下去”,跨越山海,遥遥相应。父亲的烙印,已深深地刻在了她的骨血里,成为了她一生的底色,最有力的托举。

锺叔河先生小女儿,“湖南潇湘文学会”创办人

会刊《潇湘草》编者 钟先鲜女士

“有时间要多看看书。”这是锺叔河常勉励女儿们、鼓励年轻人的话。而他自己更是一辈子与书相伴。1989年,自岳麓书社退休之后,除了读书,就是写书、编书,尤喜与年轻人谈书。2023年,《新课程评论》团队承担集团“湖南老出版人”故事采写项目,撰写了《湖南出版五先生》一书。谢琰是书中《锺叔河:万卷纵观当具眼》一文的执笔人。对此,她感受至深。

作为一个年轻晚辈,要写好一位已广受关注,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被大众所熟知,几乎所有的细节都被从不同视角审视、书写的出版大家,太不容易。加之锺老当时的身体状况,已无法承受频繁而长时间的采访。其压力,可想而知。我与谢琰,一桌之隔,得以见证整个过程。

访谈前,她几乎遍读了所有关于锺老的著作、文章、研究文献,可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初稿形成过程中,又不断重读、细读既有文献,不断搜集新素材,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态度,最终高品质完成了这篇文章,受到锺老的肯定与读者的好评。

《湖南出版五先生》,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为什么是锺叔河?何以为锺叔河?”这是谢琰提笔之初就留存心底,想要探求的问题。“在写作时,我用了这样几个词。一是不可复制,他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二是无可撼动,他的出版地位无可撼动。他一生跌宕起伏,却在走出牢门后,编出了《走向世界丛书》,还使新编《曾国藩全集》列入国家规划并组织执行,并在新中国第一个系统校订出版了周作人的作品。”“而这些成就源于锺老的学识、见识和胆识。”“学识方面,可谓博专兼具;见识方面,既有光明洞达式的高处眼亮,又有赋予旧材料以新生命、化腐朽为神奇的低处着手;胆识则体现为困境中的勇毅破局与方寸间的持中守一。”在现场,她结合自身感受及诸多实例,这样分享着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与领悟。

《新课程评论》编辑部主任 谢琰女士

除了做编辑、做出版,锺老的才、学、识还体现在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他爱手工,自制的竹笔筒、竹筒杯、细工木刨、精工木刨,各式方格稿纸、各款盛物纸盒,无不巧妙精致。在年轻小友石正浩眼里,“锺老无论做什么,都像做艺术品。”2022年,他与锺老合作编制《锺叔河的印章》一书,切身体会到何谓认真,何谓编辑的审美意识与工匠精神。印谱完成后,锺老自题了一首诗——“大画家三百石印充富翁,此五十余枚最多算小贫。只惭愧写作劣不能相称,辜负了朋友们刻赠之情。谢石君为制成戋戋一册,平凡的生世也留点温馨。”所盖之印,便是嘱托石君特别刻制的那方——“叔河九十偏瘫以后”。

img

媒体从业者,《锺叔河的印章》编者 石正浩先生

img

img

img

img

img

自左往右,看锺叔河先生工作情形(石正浩摄)

一束接续传承的炬火

偏瘫,困住了身体,却困不住精神的疆域与思考的自由。锺老曾自嘲:“我已经被枷锁锁在这张床上了。”但也是在这张床上,他每日读写,仅靠一只能活动的手,完成了大量的文章、书稿的编辑与写作工作。

谈及生死,王平老师记得锺老最欣赏丘吉尔的态度——“酒店关门我就走。”这份豁达,常人难及。谈及成就,谢琰犹记得锺老接受采访时强调“我是在特殊时代、特殊条件下走了一条特殊的道路,没有普遍意义,不能成为你们学习的模范。”谈及人生经验,锺先鲜老师记得父亲常感慨:“我的人生没有经验,全是教训。”石正浩记得那句深蕴智慧的锺氏座右铭:“平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

他依然睿智、坚韧。他变得越来越平和。如同一条大河,由平江清澈的山涧而来,经过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历过泥沼深潭、百折千回,而今来到入海口,静水流深、波澜不惊。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条河。我们自己又该选择怎样的流向,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险滩与沟壑?这是留给每个人的课题。

圆桌沙龙结束,主持人余孟孟动情地说:“今天下午,我们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呈现了一个一样又不一样的锺叔河,呈现了他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有情有义的父亲形象,还有既高处眼亮又动手能力很强的文化学者与编辑家形象。我还想提醒大家的是,锺老还是一位终身学习者、终身阅读者。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意义重要。”

img

《新课程评论》执行主编,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 余孟孟先生

而我,也在活动尾声留下了这样的感受与思考——

如果说,我们此前透过文字,读到的是先生的学术气质与文化襟怀,多少感到一些理性冷静的疏离感。那么今天,四位主讲老师的分享,带给我们的则是具体幽微、生动温情的生活细节与生命故事,有着温热温馨的亲近感。让我们看到一位高山仰止的锺先生,也看到一个可亲可爱的锺嗲嗲。

在我们刚才的分享交流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对立的表达,让我们眼前一亮。如,小桌子与大著作,小聪明与大智慧,谦逊与傲气,高处眼亮与低处着手,卓识远见与深刻近见,等等。因时间关系,在此无法一一展开。

就拿卓识远见与深刻近见来说。毫无疑问,锺先生是有卓识远见的,其人其作品,都启迪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要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保持开放、拥抱变化。而先生又是有着深刻近见的。他的百年生命历程,启发我们,持守本心向内观,要忠于自我,审视、洞察自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打出自己的点子与音色。

当这些看似对立和矛盾的特质,融于一个人身上,就彰显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张力。他可以高度自律,拥有很强的坚韧感;也可以轻松幽默,化万般困厄于笑谈,拥有难得的松弛感。而这种张力,其实就是一个人活力、动力及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与基础。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如此。

如今,先生将这支炬火,传到了我们手中。这是未竟的事业,也是你我共同的荣光。

一直记得一句话:“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忘掉的话,和他关联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就消失了。”记下这些,是我唯一能做的微弱抵抗。手起笔落间,是未尽的余韵与深深的祝福。

img

本文作者,《新课程评论》融媒体部主任 杨志平

活动现场观众分享

img

img

img

img

活动开场前的小朋友

img

《新课程评论》主编,“一点天真”沙龙创始人 郑与点

上一篇:展讯丨入湘随溯——钱海源湖南40年艺术回顾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幕
下一篇:陈松长“金石相磨——斯是斋题跋展”在长沙美术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