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生学
他,常说:“儿子强如我,留钱作什么;儿子弱如我,留钱作什么。”因此,不留钱财给后代;他,启动“光明行动”,为数十万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他,在有生之年,将所有的财产全部捐给中国慈善事业,成为中华“裸捐第一人”;他,2006 年至 2010 年,连续五次蝉联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被誉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他,是美国《时代》周刊 2007 年评出的“全球 14 大慈善家”之一。他,就是彭立珊。
第一次被“彭立珊”三字吸引,是20 世纪80 年代末,长沙火车站前“立珊专线”上的豪华大巴。
第一次被“彭立珊”三字感动,是彭立珊常说的一句话,“儿子强如我,留钱作什么;儿子弱如我,留钱作什么”,从来不留一分钱财给后代。
第一次被“彭立珊”三字震撼,是彭立珊在全国20 多个省区市启动“光明行动”,为数十万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
第一次被“彭立珊”三字折服,是彭立珊在有生之年,毅然决然地将全部财产“裸捐”给中国慈善事业,成为“中国裸捐第一人”。
第一次通读彭立珊的一生,眼前顿时流淌出一条春潮涌动、金光闪烁的“爱”的长河——
挚爱事业,严爱子孙,厚爱家乡,仁爱天下。

挚爱事业
佳木葱茏争茂,山花烂漫频放,百鸟欢歌翱翔。
观音山,一座钟灵毓秀、守望平安、呵护吉祥的名山。
名山之下,集木之葱茏、花之烂漫、鸟之欢歌于滴泉,汇泉成流,孕育出了一条波光潋滟的小河,河水流处,莲花盛开,叶绿萃雅,小雾弥漫,花香四溢。
这条河,就是娄底的母亲河——涟水河。
涟水河畔,蓝溪桥头,1922 年的一个春夜,一声啼哭,打破夜的宁静,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呱呱坠地,降生在一栋古老而别致的木板房里。
他,就是彭立珊。
其父彭麟阁,其母萧氏,当时在这里经营着一家印染铺,适逢军阀混战,兵荒马乱,历经了人生的苦楚与磨难。
1912 年,涟源突发水灾,彭家房屋被毁,人口冲散,后在家乡人们的舍命救援和鼎力资助下,彭麟阁一家八口才得以团聚,重建家园,令彭麟阁夫妇心存感激。自此,时常教育儿女一定要心存善念,永远不忘报答乡亲。父亲在临终前,又将儿女一一叫到病床前,断断续续地说:“日后若有出息,一定不要忘记父老乡亲的恩德,为家乡多做好事。”
父母的嘱咐将一颗善良慈爱的种子,播洒在彭立珊兄弟姐妹的心田,深深地植根在彭立珊的骨髓之中,即使身陷囹圄,也未曾动摇。
在父母的熏陶与哺育下,彭立珊自小便立下大志:走四方,创大业,报乡恩。
怀揣这一宏愿,在家乡读完私塾、新学,便进入省城长沙读大学。大学毕业,只在长沙当了一段时间的记者,便远赴上海闯世界。
1949 年秋天,刚刚解放的上海,迎来了这个宏愿在胸的青年。秋风凛冽里,他站在“远东第一大城市”的土地上,心潮澎湃。“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此时的他,雄心勃勃,意气风发,憧憬着在这一片热土上,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来。
然而,人生地疏,频频求职,频频受挫。茫茫大上海,难道真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求职受挫的他,并不气馁。自己有一双手,我就不信能难倒我。求“高”“上”的职不成,就干“低”“下”的活,从最苦、最累、最底层的事做起。
那时的上海大街上,黄包车随处可见,拉车是苦力活,没有门槛,不需要什么文化和技术,只要有一身好力气、肯出力就成。
说干就干。他去车行租来一部破车,一顶草帽,一根汗巾,往十字街口一站,就向每一个从身边走过的行人询问:“要车吗?”
一天下来,拉的客人不少,也得了一些票子,只是往车行里一交,所剩无几。累得全身几乎散了架,自己揉一揉,锤一锤,睡一宿,第二天一大早,又得拖车出发。
风里来,雨里去,晨出发,夜难归。一段时间后,累出了一身伤病。他不得不告别黄包车夫的行当,改摆地摊。
摆地摊,虽不及拉黄包车那样用苦力,但也不是轻松活,每天天一亮,就得挑着一担货去找地儿,很晚才能回家,苦和累不说,还要死皮赖脸地去迎合客人,有时甚至放下尊严。
此时的彭立珊,已经结婚生子,为了养活妻儿,再苦再累,他也必须坚持。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好日子在后头。
不知是命运有意磨炼他,还是他本就是个受苦受难的命?即便如此奔命,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祸”又从天而降。
1954 年冬的一天,正在摆地摊的他,被警察当街拘捕,其理由是:有人揭发他“有海外关系”。
辩解,不服,喊冤。声音再大,最终都被喧嚣的市声淹没。
锒铛入狱。最后以“逃亡地主”的罪名,判刑三年。
好在青天有眼, 天理浩然。在三年刑期将满前的两个月,彭立珊的“逃亡地主”罪名查证不实。而“有海外关系”的揭发更是子虚乌有的诬陷。
立刻获释。
当听到这短短四个字时,彭立珊号啕大哭。
上海也已成为青年彭立珊的伤心地,获释后的他,不想再待。
他本想回湖南,但自己从湖南走出来时,就在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干成一番事业后才回去。如今,不但事业不成,还背负着“获释”者的辱名,怎么有脸去面对那片土地?
既不想再待在上海,又不想回湖南,去哪?
有朋友告诉他,正在悄然崛起的香港,是个不错的地方。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抛妻别子,远走香港。
1958 年春天,他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通过上海当地派出所一位王姓朋友的帮助,办了一张“通行证”,几经周折,绕道澳门,孤身来到了香港。
不告诉家人,不是他不讲亲情,而是如果告诉了家人,家人肯定都会反对,这样,他就走不成。如果带上家人,那更不现实。他也想确定,香港到底好不好,他不想家人跟着自己吃这种颠沛流离之苦。因此,他在离开上海时,忍住涌流的泪水,面对家乡的方向,深深地躹了一躬,默默念道:“老婆、儿子,请你们原谅,等我成功了,定来接你们。”
走进香港,他决心彻底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因此,一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就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余彭年”。他强迫自己不存任何杂念和牵挂,一心一意奔事业。
然而,他有所不知,香港,是一块正在崛起的土地,更是一块竞争激烈的土地。除了一张通行证、一只空空的行囊、一身皱巴巴的换洗衣服外,他两袖空空,什么也没有。举目无亲,加上一口浓重的湖南话,连与当地人沟通都困难,哪有什么竞争优势?站在陌生的街头,他成了“最无助的漂泊者”。
露宿室外,被当作小偷遭遇毒打;流浪街头,被视为偷渡者强行关押;因好奇观看斗殴,被误作同党受到追击……
而最难忍受的,还是饥饿。一天吃不到一顿饭。
有一天,他终于发现,教堂门口有免费的稀饭。如在茫茫大海里泅渡,突然发现了一根救命稻草般,他奔过去,狼吞虎咽,喝了个肚儿圆。
此后,他就这样过起了白天喝稀饭晚上露宿街头的日子。

这一过程中,聪明的余彭年,十分用心地在与别人的简单交谈中,努力学习粤语。
不久,凭着几句像模像样的粤语,他终于找到了来香港后的第一份工作——为酒店清洗厕所。
清洗厕所虽又脏又臭,但彭立珊十分珍惜。每天早早上班,将一个个散发着尿臊味和屎臭味的便池,擦得锃亮如新,得到酒店上下的一致好评。
一年后,余彭年的广东话已经非常顺溜,他开始努力寻找更多工作机会。于是,扫马路、挑砂浆、搬砖块、搞印刷,一一做了下来,每月挣 100 港元,住的则是每月 10 港元的上下铺。
搞印刷时,绝大多数人每周工作五天,他工作七天。周末没有人上班,他也去做事,不但做好自己的事,而且还将办公室打扫干净,做一些公共服务工作。为了省钱,他省吃俭用,经常过着一餐两个白馒头、一碗白开水的生活。为了寻找更多机会,他酷爱学习,尽管再舍不得钱,每天雷打不动要花一毛钱买两份报纸回家看。
他不甘心沦为芸芸众生,随时都在寻找商机,他要出人头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0 年初,好运开始垂青于他。那时,台湾开始搞房地产建设,余彭年追随一位老板进入该市场,并被其任命为经理,月薪 1 万元台币。后来,老板又以“单独出资、利润双方平分”的方式,放手让余彭年自组公司,经营房地产业兼旅游业。那段日子,他奔走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之间,拼命工作。
一辈子别无嗜好、不赌马、不沾麻将的他,依然保持着习惯性的生活方式,自奉甚俭。40 岁时,苦熬 10 年的余彭年,终于赚到了来香港的“第一桶金”,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余彭年的商业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1967 年香港股灾,他血亏 2000 万港元,几乎赔进了全部身家,一夜回到“解放前”。他从此不敢碰股票,也不准员工玩股票,发现后立即开除。
之后,他又回到熟悉的房地产行业,伺机而动。
在历经商业生涯的起伏之后,余彭年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非凡的气魄与父母给他种下的大爱情怀,渐入佳境。而两次大胆“买房”,更为他的事业烧了一把大火,使他的事业迅速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
1973 年,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病逝,留下九龙塘一处豪宅。香港人信风水,这样的凶宅自然不敢买,房价一降再降。余彭年不信邪,最后以 99 万“白菜价”将豪宅买下,装修一新,租给不明就里的老外居住,一年租金就将近百万。7 年后,该豪宅被阿联酋富豪以 9700 万天价买走。
1975 年,余彭年再次出手,以 250 万买下某贵妇去世留下的豪宅,这次同样给力,到 2016 年这套房子已经升值至 2 亿元。
人们都认为他命硬,镇得住九龙塘的煞气。相学界的“大仙”更离奇,说余彭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是天生的大富大贵相云云。一时之间,商界大佬都争相与他合作,凑巧的是,凡与他合作的商家都赚得盆满钵满。
就此,余彭年的事业一路前行,短短几年横跨房地产、酒店服务、影视娱乐、旅游开发等多行业,业务遍布全球,遂成大富豪。其职务也随着事业的发展而增多,先后担任香港元朗博爱医院总理、富得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元昌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亿朗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和环亚酒店企业管理公司顾问、香港余氏慈善基金会主席、尖沙咀区街坊福利会永久名会长、九龙狮子会会长等。
而他生意场上的“最得意”之笔,则是晚年转战深圳房地产市场。改革开放后,他以最敏锐的眼光捕捉到:深圳将是“整个中国最具房地产投资价值”的城市。遂收缩分布在香港、台湾及海外的投资,将其集中调集到深圳。次年,成立福华(深圳)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并由此开始全力建造“彭年广场”及五星级的“彭年酒店”。
有人认为,他发财纯粹靠的是胆量、机遇和运气。实际上,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除此之外,更多的是靠他的勤奋和事必躬亲。正如后人对他评价的那样,他对自己总是有更高的要求,凡事想得很周全,思维很细密,是 200% 的投入。
在彭年广场和彭年酒店建设初期,他披挂上阵,几乎每件事都亲力亲为,甚至连酒店房间改造及写字楼装修设计的图纸,都是他一笔一画画出来的。彭年酒店开张营业后,他既当董事长又兼总经理,还当了九个部门的经理,不仅如此,他还要管理其他产业。
后来,他被确诊患上了糖尿病。每天早晨,他都要往自己的皮肤上注射胰岛素,由于年事渐高,身体越来越差,除了每天要打两次针外,从早到晚还要服 7 次药。尽管如此,他还在超负荷地工作,几乎每天都要从早上七点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酒店事情多时,还要工作到四五点。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激情与认真,令同行中的美国希尔顿酒店亚太区原副总裁西蒙·鲍尔无不佩服,他由衷地说:“彭年酒店从开业以来在既没有总经理的领导,也没有管理公司管理的情况下,由年近八旬的董事长亲自挂帅,凡事亲力亲为,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酒店全体员工达到一流酒店的水准,我感到是一个奇迹。”
余彭年说,按说他到 60 岁就该退休了,但他养成了习惯,从小打天下,总是亲力亲为,不这样做,事业也做不起来。
2003 年,他亲手编撰了一本《余彭年画册》,收集整理记载人生经历的数百幅图片。画册最后一段,余彭年给自己做了总结:“余彭年先生风度翩翩,英俊潇洒,大家认为余彭年先生年轻时候是位风流人物,有多少女朋友,也有不少小老婆、二奶、三奶。其实不然,余彭年先生一心以事业为重,工作第一,从无休息日,是一位工作狂的企业家,哪有时间去找女朋友,余先生不但没有小老婆,连一个女朋友也没有。他一心一意做生意,做好事……”
短短一段话,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它生动地告诉我们:成功的背后,除了艰辛,还有伤痛,还有孤独,还有——一个人对事业一生的挚爱与追求。
严爱子孙
1968 年,官庄村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
还未到 3 月,田里的油菜花就哗啦啦全开了,微风吹过,金浪涛涛,浓香四溢。顶着一身浓烈的芳香,一同村的亲戚,气喘吁吁跑进肖芝元家,将一封寄自香港的挂号信交到她手中,说:“你丈夫彭立珊还活着!”
肖芝元一脸惊愕,手虽将信接了过来,但心里在说,别拿我这老太婆寻开心。是啊,丈夫于 1958 年不辞而别,至今已整整 10 年。10 年来,无一点音信。
大家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她也认为,或已不在人世,或已与别人结婚生子,不会再回来。
如今,怎么会突然有“信”来呢?
忍不住打开信看。信是写给送信这亲戚的。他在信中向亲戚打听他们母子的情况,并告诉亲戚,他现在在香港,他很想念他们,当年不辞而别,有他的苦衷……信的末尾,白纸黑字,是“彭立珊”三字。
真是他!
泪水,如决堤之洪,汹涌而出。
十年的委屈和辛酸一股脑地浮现在眼前。
肖芝元是当地一大户人家的小姐,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彭立珊结婚,婚后生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彭亚如,小儿子彭亚凡。虽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但一家四口还能勉强度日。
突然的变故,来自丈夫的那场冤狱。
丈夫入狱,妻子肖芝元不得不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觅活。
后来,丈夫出狱,但出狱后不久,又突然“失踪”,家庭的所有担子,全部压在了肖芝元一个人身上。
这一切让在当地小学教书的彭立珊姐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她不忍心看到弟媳遭受如此大的罪,便主动将大侄子彭亚如带在身边,只让肖芝元带着小儿子彭亚凡过活。
肖芝元带着小儿子,靠给人当保姆度日。一个大户人家的大小姐,平常都是接受别人的伺候,突然去伺候别人,那种失落与无奈,可想而知。然而,即便如此,也赚不了几个钱,母子俩糊口都困难。
那些日子,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她曾不止千遍万遍在心里恨他、怨他、骂他,可那又有什么用呢?生活还得自己讨,日子还得自己过。她依旧默默地艰难熬着。
想不到销声匿迹 10 年后,又有了他的消息。
原来,彭立珊心里一直装着老家的妻儿老小,在香港的事业发展起来并小有成就后,他决定给家里报喜。但他不知道妻儿现在何处,只好给老家亲戚写信,询问妻儿的下落。信到村里,大家也才知道,彭立珊没有死。
但那时,尚未改革开放,内地与香港还不能自由通行,只能靠书信往来。彭立珊为妻儿们寄来港币、衣服、罐头、大米等,在当时,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东西,特别是那罐头,当地人都从没见过,肖芝元总拿出来分给乡亲们吃。
由于彭立珊不时邮寄物资,肖芝元母子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终于,等到内地与香港开放的一天。
彭立珊把分别数十年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从乡下接到香港。
许多人都认为,两兄弟被“香港富豪”父亲接去,一定是继承财产去了。然而,并非如此。
虽然彭立珊觉得自己亏欠儿子太多,但他有独特的“爱子原则”。他认为,做父母者,重在教育儿女立世谋生的方法,给儿女创造一个学习本事的机会,做好了这一点,父母的义务就已经尽到了,至于财产,并不是留给他们越多越好。
他说:“历史证明,儿子强如我,买楼置业做什么,如果他们有办法,无须留钱,他们的事业会比我有更好的成就。儿子弱如我,买楼置业又做什么,无疑不是阿斗之流,就是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飞仔,未经艰辛,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钱从何来,再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引诱,伤风败家的事都做得出来,这样留钱反而害了他们。”
所以,他接儿子们来香港,只是为了与他们团聚,并没有让他们继承财产。为此,有人对他提出质疑。
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凡事都要自己奋斗。如果不去自己奋斗,不知甘苦,有了钱,就会花天酒地。”
他让儿子们进自己的公司工作,但没有任何特权,与公司其他员工一样,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工资。孙子们,他则让他们到国外去读书,认认真真地学本事,学成后,自己去奋斗。
大孙子彭志兵就是如此。
他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随同家人一起来到香港。20 多岁时,他去加拿大求学,攻读酒店管理。他说,这也是他本人的兴趣,管理一家酒店就像管理一个国家,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他想认真学习,学成后,好回去帮爷爷管理酒店。然而,毕业后,爷爷并没有将名下的酒店给他,而只给他一个“董事长私人助理”的职务,具体工作就是陪同爷爷出席各种慈善活动,为他充当“翻译”,另外还负责酒店采购等一些琐碎事。在人前,他和其他所有员工一样,都尊称爷爷为“老板”。
彭志兵说,还在读书时就得知,爷爷不打算将财产留给子孙。最初他也想不通,后来,跟爷爷出去,接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一些偏远贫穷的山区,看到那里人们艰苦的生活以后,渐渐也就理解了爷爷的做法。比如,他和爷爷去过一个地方,当地农民住的房间很小,这边养猪,那边是地灶,猪在地上睡,人在上面睡。还有一次,是陪爷爷去农村发红包,每个红包 400 元,当时有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他一年的收入也只有 400 块钱,收到红包后,感激得跪在了地上。很多东西只有亲身经历后才会感受到那种痛。看到这些情景后,他深深理解了爷爷的所作所为,一下子觉得爷爷将钱捐出去,帮助更多的人,是多么正确。
孙子理解爷爷,爷爷十分高兴。
他说:“现在‘老子赚钱、儿子挥霍’的事在我身边比比皆是,那些‘富二代’拿着父辈们赚来的钱,终日在外面花天酒地、嫖赌逍遥。你说,他们这样做不是害了自己的儿孙吗?所以,我决不将钱财留给儿孙,他们也必须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赚钱,自己赚来的钱花起来心里才踏实,这也是我彭立珊的‘高明’之处。”
是啊,严爱子孙,这的确是彭立珊的高明之处。
厚爱家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1982 年,60 岁的彭立珊,在阔别家乡 33 多年后,终于走进了家乡的土地。近乡情更怯。走进村口,他心情忧郁,放慢脚步。
这片熟悉的土地,还是他离开时的老样子。土是黄的,房是旧的,路是烂的,人是瘦的……
家乡的贫困让他震惊。
他突然想起了父亲临终时的叮嘱:“日后若有出息,一定不要忘记父老乡亲的恩德,为家乡多做好事。”
如今,虽然不能说自己有了什么大出息,但还是小有成就,到了该履行父亲嘱托的时候了。
他的第一项行动,就是选择在涟源市涟滨酒店,以“60 岁寿宴”的名义,摆下 30 多桌,将乡亲们作为嘉宾邀请,为了使来客显得尊贵,他为每一位来宾制作了特制的嘉宾牌,戴在胸前。
其中就有长他一岁、同他一起长大的梁跃卿。彭立珊与梁跃卿两人不仅是小时候的玩伴,也是私塾同学。十三四岁,他们同在村里陈新界先生和刘禹明先生办的私塾里念书。白天读书,晚饭后,就吆五喝六喊上小伙伴,一起到涟水河的石头缝里摸泥鳅、抓螃蟹,关系亲密得很。旧友再次见面,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两手紧紧握在一起,舍不得松开。
除了梁跃卿外,还有大量老人,都是故友,他都要走上前去,一个个嘘寒问暖。大家都说,都这么大一个老板了,还这么亲和,这么讲感情,真的很难得。
本次宴请,虽说是寿宴,但不收一分钱礼金,每个客人走时还给 10 元钱红包作车费。在那时,10 元可不是小数目,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是 40来元。
这次宴请的范围很广,但由于才改革开放,群众的观念还有些落后,很多人担心政治麻烦不敢来。当地公安机关也对这场有“海外关系”的宴席十分重视,在门口摆了个台子,对来客的身份逐一登记。尽管如此,30 多桌还是围得满满的。
彭立珊看到来了这么多乡亲,特别高兴,走上每一桌去一一敬酒,他动情地对乡亲们说,有什么困难,只管向我提,这次回来,就是来感恩大家的。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迅即,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干下了一件又一件实实在在的实事。这些实事,铭刻在了老百姓的心里,也铭刻在了温暖的时代册页中,它们是:
——给乡亲们发红包,500 元的红包见者有份,连续派发了四五天,足足发了几百万元。
——捐建学校,立珊中学成为当地最豪华的建筑。
——捐建公交车队,80 年代的涟源县城就通了公交,成为全国的新鲜事。
——捐建涟源市彭立珊救护中心、医院救护车,各种医疗仪器一流。
——捐建一座污水处理水坝,使涟源人喝上了洁净的水。
……
后来,他将对家乡的这份爱,延展到了全省。于是,在长沙及其他地方,又捐建了一系列项目,比如:
——捐建的长沙五一广场地道工程,成为当时的重点工程。
——捐建的长沙火车站大型彩灯喷泉,成为长沙城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捐建的豪华公共汽车专线“立珊专线”,从长沙火车站到湖南大学,成为一代人的长沙记忆。
——捐建的长沙市彭立珊救护中心,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证。
——捐建的大庸彭立珊救护中心,为美丽的旅游城市竖起了一道生命的安全屏障。
……
有人对他这一时期的捐建进行了统计,仅 80 年代到 90 年代初这段时间,彭立珊在湖南的捐赠就超过了 4700 万元。
为何要在湖南捐下这么多资金?捐建那么多项目?
他说,因为“对湖南的感情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替代”。
是啊,湖南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生养自己的地方,就应该像父母一样去孝敬。孝敬父母,给予再多,也不为过。
于是,捐建项目一个接着一个。
还有人问他,在这些项目中,他捐建了很多救护中心、医院救护车等,这是为什么?
他说,这与自己当年在湖南当记者的一次特别经历有关。当年,他做记者时,天天在最底层四处跑动。有一次,他曾亲眼看到,因那时长沙没有医疗救护车,一位病人被抬着,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被送到医院,最终因抢救不及时而死去,十分凄凉。此事对他触动特别大,当时他就在心里说,如果有朝一日,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将更多的钱捐出来,为家乡更多的人提供帮助。如今,自己终于有能力了,就应该实现自己当年的理想。
彭立珊捐建项目,并不是一“捐”了之,尽管他很忙,尽管他精力有限,但他捐建的每一个项目,都会进一步跟进,都会亲自过问落实情况,有时还会暗访项目实施后的效果。
他为某地捐赠了 10 辆进口三菱救护车。有一次,他在路上偶然发现,前面的一辆车有着和他所捐赠的救护车同样的车牌号码,但外形俨然已不是救护车的模样。感到事有蹊跷后,他让司机一直跟着它,最终看见其驶进了一家政府机关的仓库里。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仓库前要求亲自验证,软磨硬泡了一个钟头后,对方终于打开了仓库大门。他这才发现,其所捐赠的救护车里面的设备已被全部拆掉,换上了 8 个座位,成了办公车。
“这是用来救死扶伤的,却被他们挪为公用,这个行为实在无可谅解。”多次交涉未果后,他将车辆全部收回,转赠给老家连源市的几家医疗单位。然而,转赠的救护车再一次被挪作他用。他提笔给湖南省政府写了一封信:“海外侨胞并不是生下来注定发大财、能成为大富豪。其实,他们大都是凭着一双空拳、苦打天下起家的。然而,只要事业有成,他们不忘为家乡造福。每一块钱都凝结着侨胞的血汗,饱含着他们的心酸。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把它浪费和滥用……”
这件事后,他对捐赠更加亲力亲为,哪怕是去边远山区为当地贫困农民送红包,他都不顾自己的高龄,不怕跋山涉水,亲自去发。他说,我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最好。
在其慈善事迹渐渐传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天都会收到十几封求助信。他会派人核实,信里的情况属实才予以资助。有些大学也曾请他做名誉领导,条件是为学生捐 200 万元作为奖学金。他的回复是:“除非让我把钱亲自交到学生手里,否则我不捐。”
但是,只要是实实在在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他从不吝啬。比如在家乡,虽然他捐建了那么多项目,但只要家乡有需求,他都会再度伸出援手。
1997 年,时任官庄村支书的彭长华,在彭立珊再度探访立珊学校时,向彭立珊汇报村里的情况:官庄小学需要维修,水田灌溉缺少电排,水坝也没有修缮款等,彭立珊全部应允下来,经费马上得到落实,令彭长华十分感动。彭长华之前还有很大顾虑,老人家已经为建设家乡投入了这么多,总觉得不好意思开口,谁知,他才一提起,就得到了落实。
之后,他还多次为家乡的乡亲们派发红包。有一次,捐资 100 万,整个涟源的每名孤儿、五保户及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发 400 元,他亲自派发,就在立珊中学大礼堂里。据当年领红包的老人回忆,彭立珊容光焕发,站在台上,工作人员每报一个名字,他就亲自将信封送到他们手中,并亲切地对领到红包的人说:“你回去看看,如果多了,就不作声,如果少了,就回来问我要。”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1998 年长江流域遭遇特大洪灾,家乡也在劫难逃,看到电视上的报道,彭立珊心如刀绞。此时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他的资金调动,而他在深圳新开工的项目也急需钱用,但他仍然捐出 100 万元,还捐了好几万套军大衣。他说,捐军大衣,就是让灾民既能当衣服穿,又能当被子盖。受到捐赠的灾民大为感动,深情地说,彭立珊真是为灾民想得好周到啊!
是啊,彭立珊做善事就是想得这么细、这么周到,因为他不只是捐一个简单的数字,他捐的是一颗赤诚的心。
仁爱天下
2003 年春,彭立珊视力突然减退,几乎失明。住院一检查,白内障。
医生说,必须马上手术。
最后,他花了 2 万多元,终于治好。
这一次住院,对他触动很大。自己有钱可以治,那些没钱的人们怎么办?灵感乍现,为贫困患者治疗白内障,还他们光明!
就这么一闪而过的灵感,为他未来的慈善路指明了新方向。
他一出院,就开展白内障病患的调查。他了解到,中国“理论上”的白内障患者人数高达 1.64 亿,60 岁以上的老年人白内障发病率高达 80% 以上,而 9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达到 90% 以上,如此众多的病患,每年能接受手术的只在10 万例左右。特别是一些边远偏僻的农村,手术比例更低。因为一个白内障手术的费用要 4000 多元,这是很多贫困患者家庭难以承担的。不能手术,就只能等着失明。有过失明体验的他,对失明带来的痛苦感同身受。不只对生活造成影响,对生命、对尊严都是非常巨大的打击。
他作出决定:捐资,免费为老百姓开展白内障手术。
2003 年 11 月 24 日,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日子。彭立珊和他的团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光明行动”签约仪式,一项旨在免费为白内障患者手术的工程就此启动。
仪式上,彭立珊宣布,先期为西藏、内蒙古、甘肃、湖南等 9 个省、区的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治疗。
为此,他特地从美国进口了 5 辆配有国际上最先进白内障手术治疗设备的手术车,每辆价值 300 万至 400 万元。项目启动后,这些印了“恢复光明不要钱,赶快去找余彭年”大幅标语的车辆,驶向老少边穷地区,为贫困患者进行流动手术。
“光明行动”除了做手术外,还对病人承诺 6 项免费,即:检查费、手术费、药品费、交通费、食宿费、医疗保险费。
为了扎实把行动开展好,对于每个程序,彭立珊和慈善团队都要亲自把关,严格审核。每到一个省份,他都会和当地省政府签约,然后由卫生、残联和光明行动组共同组织落实。
“光明行动”开展以来,惠及了全国 20 多个省区市,为 44 万白内障患者解除了失明的痛苦。
有一位失明多年的 89 岁老人,在接受手术后得以重见光明,当再次看见亲人站在眼前时,老人紧紧握住彭立珊的手不放,哭着感谢:“很多年了,我都不知道孙子长成什么样子了。”
还有一位老人,重见光明后,激动得当场跪地,不住地叫彭立珊:“恩人呐……”每当见到此情此景,他总会想起父亲的叮嘱,轻轻地长呼一口气,自己总算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了。
实际上,可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的,何止这些?
——1991 年,他向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赠 100 万元用于奖教助学。
——1994 年,他向深圳大学捐赠科研经费 200 万元。
——历年来,余彭年在内地共捐助兴建学校 400 余所,无数素昧平生的失学儿童得以重新走进课堂。
而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他调集资金,投资 20 亿,在深圳罗湖的闹市区,建起了一座巨型高楼“彭年广场”。楼高 58 层,面积 10 多万平方米,具有五星级标准和深圳市最高的空中旋转餐厅,被称为深圳第三高楼。开业后,他作出一项令人震惊的决定:把全部利润永久性捐给社会。他说,这家酒店,没有从银行贷款,没有一分钱利息,完全是一只会下蛋的母鸡,永远不抵押、不变卖,下的蛋永远用来做好事。他的这一举动,开创了中国“公益性酒店”的先河。

2002 年,他更是作出惊人之举,宣布将所有财产全部“裸捐”给社会,为了使自己“裸捐”的财产受到法律保护,他正式向深圳市人大提交了财产捐赠意愿申请,并请求深圳市人大立法保护这些产业,永远不抵押、不转让、不继承、所得利润不得转作他用,必须捐给社会。不过,最后因“开国以来无此先例”而最终未能遂愿。
2003 年,“立法保护”不成的他,转而采取“迂回”措施,与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签署了一份慈善资产托管与监督合同,按照这份合同,银行将保管他的慈善资产和监督慈善资产的使用,每笔账的运作都由工行监督。
为了更专心地投入慈善事业,从2004 年1 月1 日起,彭立珊将深圳“彭年广场”酒店的业务交由希尔顿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并为此每年向希尔顿支付 1500万元。彭立珊说自己年纪大了,一边经营酒店一边做慈善很辛苦。为了更投入地做善事,他辞去酒店董事长职务,成为一个专职慈善家。
2010 年,88 岁的他,又宣布将其名下剩余的所有资产,共计 32 亿元,全部放入“余彭年慈善基金会”。基金会总价值已达 82 亿元。彭立珊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次捐赠。这些财产不会再用于投资,不继承、不变卖,只有一个用途,就是慈善。”
2010 年 9 月,巨商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在北京以鼓励更多人参与慈善为名举行慈善晚宴,已近 90 岁,接到宴请的彭立珊,拄着拐杖出席了晚宴。席间,他走到巴菲特面前,对他说:“巴菲特先生,感谢您的邀请,我已经裸捐了。”并于 2011 年 7 月 20 日,在律师及医生的见证下,他订立了将名下全部财产划入慈善信托的遗嘱,指定长孙彭志兵为遗嘱执行人。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将这些财富经营增值到 100 亿,以捐助社会 100 亿作为终生成就。
裸捐!他以大义凛然的行动,完成了多年的夙愿,成为“中华裸捐第一人”。彭立珊的慈善大爱,感动了中国。
深圳、湖南、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多地社会组织将一系列“慈善奖”“金质奖”“贡献奖”“特殊贡献奖”“企业社会责任奖”等荣誉颁给了他,并送来了上百个致谢牌匾。
2006 年 4 月 11 日《胡润 2006 中国慈善家榜》发布,彭立珊以自 2003 年到2006 年间 20 亿元的捐赠,成为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排胡润中国慈善榜第一。此后,连续五年蝉联“胡润中国慈善榜”榜首,胡润榜说,五年间,累计捐款 62 亿元。
彭立珊的慈善大爱,更感动了世界。
2007 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 14 大慈善家”,彭立珊榜上有名。
……
爱如潮水。
彭立珊,用坚强的毅力走过了曲折的一生,用高洁的灵魂走过了爱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