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人文学 >正文

从采煤工到国家一级作家——作家王金星印象

时间:2025-10-10 00:31:41来源:作家摇篮编辑:叶寻
阅读量:10229

◎肖功勋 王思薇


走近王金星,像触摸到一块朴实、燃烧的生命原色的煤。


捧读着作家王金星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月亮花开》和《黄金十年》,扑面而来的是对阳光、对矿山、对矿工深情的吟唱,是他在灵魂深处炽热情感的迸发。


因为,从煤矿走来的王金星,在他的生命中,在他灵魂深处,对煤矿和他的矿工兄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那是一种不离不弃、不可遏制的情愫。他要用真诚的心灵,把颂歌呈现给“最可爱的人”——矿工。这是他最原始的创作初衷和永远的追求。


作家王金星


那一年,19岁的王金星从祁阳农村招工进了煤矿,当上了一名采煤工。工作面里,他卷起衣袖、解开衣扣、坦胸露臂、举起风镐。矿山挥汗如雨的生产场面,如煤朴实的矿工兄弟,时时撞击着他的心灵,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他在工作之余拿起手中的笔去开采另一个矿。这个矿就是新闻、文学的富矿。


新闻写作是一门艰辛的劳动,不仅要有满腔的热情,而且还须具备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半路出家的王金星来说,更是不易。他深知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白天,他要深入到300米深处,在黑暗、潮湿的井巷采掘煤炭,下得班来,浑身像要散架一样,所有的关节都疼痛无比。晚上,他却仍要坚持3个小时的学习,他学《新闻理论》,也学《新闻写作学》;他读文学名著,也读报刊杂志。博览群书的他,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因为是一名采煤工,是一名在百米深处热爱着新闻写作的业余通讯员,所以,矿山的改革和发展,矿工的朴实和奉献,成了他最好的写作素材。为了扑捉更多的新闻线索和题材,他不仅广交朋友,扩大社交面,而且“全天候”用心观察事物,寻找新闻由头、扑捉闪光点。在结束一天的劳作之后,每天晚上在工友们如雷的鼾声中,他把感人场面、新鲜事儿写成新闻作品。终于,1984年,他的《一个女工的情怀》先后在白沙工人报和湖南工人报发表。他深情地写道:每天,矿工妻子总是用一腔深情,将一盏盏矿灯擦亮……矿工的耳畔时刻回味着妻子的叮咛……矿工的心坎上永远盛开着一朵皎洁的白玉兰,那是矿工妻子最美的笑靥。手捧油墨芳香的报纸,看着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他激动得读了一篇又一篇。处女作的问世,更坚定了他写作的信念。从此,他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煤矿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之中。


生活注定要给予将心血和汗水用来浇灌事业者以回报。为了让他有较宽松的条件从事写作,1985年,矿里领导将他由采煤工调为工区宣传干事。不久后,他又调到矿党委宣传科任新闻专干,成为局报的驻矿记者。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更加刻苦努力,新闻作品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1993年11月,组织上送他去《湖南日报》举办的新闻培训班学习。恰在这时,他母亲患病也住进了长沙铁路医院。于是,他报社、医院两头跑,白天在报社听课学习,晚上又搭乘公共汽车去护理刚做过手术的母亲。护理之余,他坐在母亲的病床前写稿、抄稿。在长沙学习的短短14天,共发表文章13篇,仅在《湖南日报》上就连续上稿10篇。湖南日报资深编辑李光华感叹说:“金星这小子硬是有一股钻劲。” 


为施展自己的才华,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998年7月,他应聘到了某市级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采煤工人出身的他,凭着在煤矿积累的新闻工作经验和矿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脱颖而出,深受报社领导的器重,不到半年时间,他先后被提拔为采编部副主任、主任。报社领导为重点培养他,让他全面了解报社的工作,成为媒体管理的多面手,又将他委以重任,调到发行部当主任。按理,他可以留在这里发展,但他想到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煤矿那块肥沃的土地,是煤矿养育了他。于是,他决定重新回到煤矿。当时,报社领导找他谈话:“你好不容易能迈出来,走到今天的地步不容易。煤矿在那偏僻的山区,别人想出来都没机会,你却要回去。真难理解!”一些好心的朋友更是劝他:“那个小地方,要我去当矿长我也不会去,还是在城里发展好!”但王金星毅然告别城市生活,回到了煤矿。他打心底割舍不了矿山情结。是的,他在一次优秀通讯员表彰会上坦言:“我不会拒绝一块煤炭,我看见我的痛苦像燃烧的煤炭,我看见我的快乐像燃烧的煤炭,煤炭的烈焰就是矿工的热情,煤炭的沉默就是矿工的深情。我愿用我的青春去开拓,我要让煤炭在生命里燃烧”。王金星的根深深扎在了煤矿。


他在煤矿基层工作生活了20年时间。火热的矿山,既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他立足矿山,坚守煤矿,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挖掘新闻、文学的富矿。


回首来路,当记者出身的王金星说,他的文学之路走得特别艰辛。矿工子弟,工人出身,高中学历,没受过专门的培训、学习,没得过名师的教导指点,信奉的是勤奋笔耕、笨鸟先飞,依赖的是报刊书箱、自学成才,仰仗的是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他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放弃与亲人的陪伴、团聚,坚守在书房或办公室,面对冷酷的电脑,敲打着生硬的键盘,将所思所想化为一个个跳跃的文字;不知有多少个美丽的夜晚,独处一室,挑灯夜战,与文字深情交流对话,用心用情,精雕细琢每一篇文章。



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他就这样默默地坚持着写作,将自己的生命紧紧地与煤矿联系在一起,深深地融入文学之中,围绕矿工和矿山两大主题,采写和创作了大量的新闻、文学作品。他创作的代表作,反映煤矿女性题材的长达20万字的长篇小说《月亮花开》,从构思到创作,从修改到定稿,前前后后,陆陆续续花了十年时间,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这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可歌可泣的煤矿新一代女性的光辉形象,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南方煤矿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书写了一部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雄浑史诗,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扶持作品。


他创作出版的反映煤矿改革发展的长篇小说《黄金十年》,则以煤矿男人为主人公,深刻剖析这些身处不同阶层的煤矿汉子在面对大是大非、企业决策、利益冲突、党纪法规、爱恨情仇等方面的内心世界,矛盾纠葛。该书涉及时间跨度之长,事件经历之多,情节错综复杂,故事跌宕起伏,人物风云变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催人奋进的生动画卷。在创作中,他能将记者的新闻观察力和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敏锐地捕捉到煤炭行业在“黄金十年”所经历的重要事项和发生的重大变革,以及煤矿工人的所思所想所盼,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旨在向社会各界呼吁,多关注支持煤矿的安全生产、改革发展和生存状态,关心帮助鼓励煤矿工人战胜困难,抢抓机遇,在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显身手、作贡献。该书一面世,即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大家对该部小说的成功创作给予充分肯定,普遍认为《黄金十年》具有对时代背景的深度反映、人物塑造的丰富多样、情节架构的宏大与细腻有机结合、主题思想的深刻挖掘等特色,它以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情节设置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学作品,是近年来工业题材文学领域涌现出的又一佳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阅读价值。



为感恩家乡的那块热土,他创作了再现家乡祁阳人民剿匪、抗日的中篇小说《锦绣河山》,被文学评论界誉为这是作者继《月亮花开》《黄金十年》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一部大型红色革命题材文学史诗,一首讴歌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动人乐曲。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对一段家乡往事的风情描绘,更是一次将个体生命的澎湃激情,彻底熔铸于民族集体记忆的深沉乡愁之中的文学实践。它让我们看到,最深刻的乡愁,并非小布尔乔亚式的感伤回望,而是对先辈们在那片“锦绣河山”上,用血、泪、汗与不屈的信念所书写的历史的虔诚致敬与血脉承续。


因为文字、文学,改变了他的命运。从井下到机关,从机关到脱产读书,从采煤工到记者、作家、主任政工师,从偏僻的矿山到繁华的都市,前前后后,辗转5个地市县,十几家单位、部门。可是,不论身处何地,从事什么工作,他始终不忘初心,从没放下过手中的三寸之笔。可用一组数据来概括他的创作经历,那就是:41年工龄,38年文学之路,20余部文学和音乐作品,400多万字的各类文章,100多本荣誉证书,5家新闻单位的从业经验,3个学历文凭,3个职称……。这些数据,看起来是那么的枯燥、平凡和普通,但对他来说,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数据,是他人生经历的浓缩,更是他从事新闻、文学创作的最好见证!


王金星固守着一种情感的信念,带着一腔对矿山的热恋与和新闻的满腔痴情,迎着井口的灯火与井巷的风,将所有的激情都融进煤海,努力在煤矿中寻找着自我,锤炼着自我,升华着自我,超越着自我,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硕果满园。2002年,《新闻出版报》以《从采煤工到记者》为题报道了他热爱新闻、文学的事迹。2006年,省里成立煤业集团,创办了《湘煤集团报》,王金星又走上了新的岗位,从原《白沙工人报》调为《湘煤集团报》编辑、记者,后提为副总编辑,成为该报的创始人之一。他现是国家一级作家,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报告文学家,湖南省企业报“十佳采编”,中国报业企业报刊媒体先进工作者,全国煤炭行业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煤炭新闻网顾问,青年文学家协会理事,多次获湖南新闻奖、湖南企业报新闻奖、中国煤炭新闻奖、中国城市广播电视等奖项。所出版作品被中国当代文学签名版珍藏图书馆、湖南图书馆、中国矿大图书馆等收藏,并被列为中国矿业大学研究课题。


煤矿是黑色的,煤炭是黑色的,采煤工是黑色的。黑色几乎构成了与煤、与煤矿有关的一切颜色。但像一块燃烧着煤的王金星却告诉我们:黑,只是一种生活和生命的表象,热爱、奉献才是黑色背后的内涵;黑,只是一种别具人生底蕴的底色,是构成缤纷绚丽世界的“基本色调”和“生命原色”。


(肖功勋系湖南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王思薇系在校大学生。)

上一篇:张立坚诗评 | 不常读诗的我,为何被雪马《我的祖国》瞬间击中?
下一篇:名家散文 | 鄢福初:斯文在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