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广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艳忠在芒果美术馆主持召开艺术交流会,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策展人俞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四位中国当代艺术代表人物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在媒体平台的加持下,中国当代艺术如何获得更具穿透力的传播方式与更持久的国际影响力。
芒果美术馆艺术交流会现场
电广传媒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艳忠参与会议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策展人俞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参与会议
王艳忠表示,希望通过与各位艺术家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美术馆的专业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媒体资源优势,精准聚焦年轻群体,让艺术家在芒果美术馆的创作与传播事半功倍。在他看来,“艺术+媒体”的融合不仅是展示形式的革新,更是推动艺术进入更广阔国际语境的重要路径。
从左至右依次为俞可、苏新平、范勃、幸鑫、王小松
四位专家前往美术馆进行调研
四位专家讨论举办个展可行性方案
会上,专家们围绕个展举办的可行性、馆校合作模式、产业配套完善及学术委员会建设等议题,提出了系统性、前瞻性的建议,并为芒果美术馆的发展勾勒出如“场馆艺术性改造”“全新衍生品打造”“艺术与文旅融合”等具体路径。芒果美术馆馆长幸鑫、副馆长吴懿陪同参会。此次,四位专家的汇聚,不仅意味着一系列展览的启动,更象征着当代艺术与媒体的跨界融合。
俞可、范勃、苏新平、王小松参观“群星闪耀时”展览
俞可三十余年的深耕,使他成为当代艺术思想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作为策展人,他策划了二十余场国际学术展览,将中国艺术的声音带入威尼斯双年展、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全球舞台。其不仅呈现展览背后的艺术议题,更将展览变成一次次深刻的文化对话。
《大地回声》版块,成都双年展,策展人俞可,2023年。
《谭平:艺术家的七个工作日》,策展人俞可。
在范勃的创作中,媒介不再是界限,而是通道。油画、雕塑、装置、影像在他的手中彼此交融,视觉、触觉、听觉在作品中互为回响。他以“去视觉化”的方式,探测时代的精神脉搏,让观众在感知的多重叠影中,感受当代艺术的哲思与冲击。
《预言的寓言》展览现场,范勃。
《美杜莎的倒影》,铸白铜,320 × 230 × 320 cm,范勃,2024年。
《背影—21》,160cm×120cm,综合材料绘画,范勃,2024年。
《背影》,范勃,2024年。
《边界》(局部),3D打印加固铝合金,范勃,2024年。
苏新平善于在记忆与想象的缝隙间寻找契合点,让作品呈现出诗一般的境界。版画、油画、影像、雕塑在他手中跨越媒介的藩篱,凝成冷静而深邃的叙事。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大美术馆收藏,是连接传统文化与全球语境的精神坐标。
《躺着的男人与远去的白马》,62×50.5cm,石版画,苏新平,1989年。
《女人与牛》,51×69cm,石版画,苏新平,1988年。
《男人与马》,63×53.5cm,石版画,苏新平,1988年。
《荒原3号》,300×200cm,铜版画,苏新平,2017年。
《奔波的人1号》,250×250cm,苏新平,2010年。
《欲望之海12号》,97×130cm,布面油画 ,苏新平,1997年。
王小松以“多维度绘画”闻名,既在形式上跨越中西艺术的边界,也在观念上实现了真正的融通。作为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其在数字化与传统艺术融合的探索中,为中西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承作出重要贡献。
《感官》,175x175cm,综合材料,王小松,2018年。
《艺术不可承受》作品展,展览现场,王小松。
美美与共——集: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回归展(广东站),策展人王小松、姜俊。
作为湖南广电旗下的重要文化阵地,芒果美术馆与艺术家的联袂,让艺术不再只是静态的展品,而是与内容IP、艺人、文旅以及全媒体传播渠道深度联动的文化力量。最终,这里,将让艺术透过信息洪流,抵达人心。
芒果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