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刘志强
刘志强,株洲市攸县公安局,警务技术三级主任。从事刑事技术工作40年,累计勘查各类现场5万多起、检验鉴定痕迹物证3000余件、利用技术破获各类案件2000余起。他凭借出众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于方寸之间寻找真相、追求正义。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4次、个人嘉奖多次。
问:你在刑事技术岗位干了40年?
刘志强:
是的,我1982年参加公安工作,85年开始从事刑事技术岗位,整整40年了。从最开始自学指纹学、足迹学、痕迹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到现在带出的徒弟都有10余名了。
问:是什么让你从一开始选择刑技工作并坚持下来?
刘志强:
是热爱,初次选择是因为当时热爱摄影,80年代,痕迹鉴定和影像技术都在一起,所以选择了这个岗位。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也是因为热爱,勘验、提取、比对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在我看来都是能“说话”的证据,每一次比对成功我都很有自豪感。
问:在您从事40年刑事技术工作中,有什么让您记忆深刻的案件吗?
刘志强:
印象深刻的案件太多了,说件最有成就感的案件吧,案件当时是“零口供”,通过我们现勘固定证据,破的案。
村民报警称家里8千余元现金被偷了,我们初到现场勘查时,仅发现大门上的锁被撬坏了,在被盗房间提取到了一枚大拇指指纹,其余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了。我沉下心来,重新模拟了一次犯罪现场,没有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后发现大门的锁芯缺了一小片。
我们通过比对,发现指纹是邻居家男子的。该男子反侦查意识极强,审讯时一句话也不说。我们并没放弃,继续搜寻证据,最后在男子家中一把老虎钳上发现现场缺失的锁片,那一下真的特别激动,这下可是铁证如山了,为了让证据更加扎实,我们将锁片送到省厅进行微量物证分析,被认定成功。后该名男子被“零口供”判处有期徒刑7年。这背后真的是刑事技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样的案子还有太多太多......对于刑技人来说,都是很自豪的!
问:当年指纹比对难吗?
刘志强:
那很难,以前技术没有这么先进,全靠人工比对,我们经常全省跑,各个市州区去比对,常常一出差就是十天半个月。
Q: 您在工作中有没有经历过群众不理解的时候?
A:
那很多,但是有一件特别的案件,那是10多年前。攸县一村干部向我们反映,该村一户人家5口人连续几年莫名暴毙,就在最后一人去世不久后,村上怀疑是他家的水质不好。我听后,觉得里面有些蹊跷,于是和同事一起上门走访,提出要进一步开棺验尸,但被该户人家谩骂阻拦,在我们耐心解释下,家属终于同意,当时正值伏天,尸体恶臭难闻,我们坚持解剖完后,果然发现问题,该人系中毒身亡。后面经过审讯等工作,发现是该户家中的弟弟,为争夺财产,先后投毒杀死五名亲人。如果当时没有我们的坚持,这个案件永远都不能破获,能为“死者言”,也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Q: 40年间,你觉得刑事技术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A:
近些年来,刑事技术越来越精细化、越来越专业化,也越来越规范化,让公安工作如虎添翼,为案件侦破和诉讼提供了更客观、更准确的科学依据,我作为老一辈刑技人,真的打心底高兴,我也一直跟我的徒弟们讲,刑事技术是公安破案的制胜法宝,几乎所有重特大案件能够得以成功告破,刑事技术均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一定要认真、细致把刑技工作做到极致。
Q: 你觉得刑事技术岗位面临哪些困难?
A:
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比较累,24小时值班基本无休息,随时要勘查现场。同时,大多数时候都是与死人打交道,特别是解剖尸体,一般人坚持不了。二是职业上升通道狭窄。年轻民警觉得干刑事技术工作枯燥乏味,不愿意从事刑事技术工作。
Q: 作为一名老刑事技术人,对想从事刑事技术的年轻民警有什么建议吗?
A:
一是刑事技术工作来不得半点疏忽和草率。对待每个案件、每个痕迹、每个线索一定要做的一丝不苟、小心谨慎、求真务实。二是要保持对刑事技术工作的热爱,把刑事技术工作当做事业,这样破案了才有成就感、自豪感。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重大案件的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沉着,不能被情绪左右,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我不伟大,也不渺小,只是很普通,很普通。”这是刘志强微信的签名,这是他从警生涯的真实写照,他把整个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刑事技术事业,他说如果让他重新选择,还会选择刑事技术工作,因为从内心热爱这份工作。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