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省内资讯 >正文

最早的“湖南”在哪里?

时间:2024-07-21 16:47来源: 记录历史的牧野 编辑:叶寻
阅读量:714

沅陵黔中郡遗址

黔中郡:最早的“湖南”,有两千三百多岁了

在一张公元前4世纪的世界古文明图上,你会看到从欧亚大陆西端的希腊城邦到今天西亚沙漠地带的波斯帝国,以及东方的印度和中国。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在湖南的这片土地上,活跃着的,是南方的楚人。湖南政区的源头,也是他们向更远的南方征服的结果。

这个源头,不是在长沙,不是在湘江,而是在湘西腹地的沅水河畔。

湘、资、沅、澧四水构成了这个中国内陆省份的主要水系,它们由西向东、由南而北注洞庭、入长江。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楚人,是逆着这个方向,由他们的中心地域,今天的湖北荆州,溯沅水而上,建立了湖南历史上的第一个政区——黔中郡。那个时代的外交策士苏秦曾说:“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径塞。”郡,是当时的最高级别政区,相对于今天的省。只是,这个黔中郡具体建于何年,仍是一个谜。

湘西北,沅陵县,这个以沅江岸边的高地(陵)命名的山区县,是众多谜一样的楚黔中郡郡治之一。位于沅水、酉水两江之口的沅陵,控制着东部两湖平原进入西南的必经水道。除沅陵外,还有常德、洪江、龙山里耶、溆浦,都是可能的黔中郡郡城所在。

沅陵的黔中郡城遗址在县城西南的太和乡黔中郡村——一个因遗址而改名的山村。只有在高处远眺,才能理解为何两千多年前的楚人把城址建在这里。这是一个以军事防御为主要功能的古城,三面环水,背靠大山,沿江上下的船只都会经过古城前面。那时它是楚国与西南山区的土著,与后来的秦人进行军事抗衡的要塞。

长1500 米、宽200 余米的土城,被冬季的荒草覆盖,但仍可见那些夯土城墙、台基和护城河的遗迹。遗址东南面,连绵的山头聚集着4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一座山一个墓,四周还有大大小小战国、汉代的平民墓1000多座。

这个遗址于1986 年冬被怀化文物普查队发现,随后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证实为楚城。他们进行了试掘,建筑物和排水管道的规格都比较大,只有郡治才相匹配;周围高规格的封土堆大墓,也只有郡一级才享用得起。

当然,它只是“可能”的黔中郡城,因为它没有完全发掘,现在仍被回填,没有人敢对一个未完全发掘的遗址进行论断。

沅陵黔中郡遗址,竹林和芦苇遮挡处,即是夯土城墙。

因为资金及技术的原因,大量的文物在发掘后,若是保护不善,会很快变质、毁坏,曾经参与过黔中郡遗址发掘的当地农民生动地描述,很多东西,一见阳光,“不一会就化了”。因此,最好的保护办法居然是不发掘,让这一切继续在地下沉睡。

我们只能说,这个以沅水流域为中心的至今不能确定城址的古黔中郡,是湖南最初的源头,以此来计算,“湖南省”,它至少有两千三百多岁了。

作为今天湖南省会的长沙,它的历史比黔中郡稍微晚一些。秦始皇统一中国时,长沙成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今天的学者也有认为战国时期就已有了长沙郡,它大致管辖着今天湖南的湘、资流域和广东、广西的部分土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以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领衔的编著者们,标注了黔中郡、长沙郡,只是因为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他们没有标明各个郡的明确疆界和郡治中心所在。

从长沙五一路到解放路、黄兴路步行街一带,是长沙市最为繁华的老城区,步行街上每天有10万的平均人流量。这里,也是秦汉长沙郡城的中心,中国的历史地理典籍《水经注》中记载的这个古城呈正方形,以今天的位置看,它西临湘江,东至小吴门,南即步行街,北至五一路,面积约1.5平方公里,名副其实的弹丸小城。

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郡,和黔中郡一起划分了今天的湖南省,它们一在湘、资流域,一在沅、澧流域。这个格局,也一直影响了湖南近两千年。

 民国初年的湖南督军署,即清代的湖南巡抚衙门。  

“湖南”这个名字,出现于一千二百多年前

在汉代以后的几百年乱世中,湖南一直分属于不同的高级政区,这个中国史称之为“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欧洲罗马帝国之后的中世纪前期。

终于在中国的唐朝中期,湘、资流域的这片土地,有了它今天的名字“湖南”。在公元764年,唐帝国在今衡阳设置湖南观察使(省),管辖着今天长沙以南的湖南部分地区。“湖南”一词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四年后,湖南观察使迁往长沙,辖区也有所扩大,增加了今郴州和广东连州。

今天的湖南省,当时仍是被分割的。湘、资流域属湖南,沅、澧下游属荆南(今湘西北、鄂西南),沅水上游属黔州(今湘黔一带)。从先秦时期就延续下来的印迹,依然存在。

完整的湖南省,还不到三百年

从中国的宋朝到明朝,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到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宋朝分全国为路(省),今天的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仍是湘、资流域属荆湖南路,沅、澧流域属荆湖北路。明朝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省),今湖南、湖北合为一省。

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因屈原诗句“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的湘西小县,因为抗战期间的芷江机场和受降纪念地而闻名,县城边竖着大幅的“中国受降城”广告。

今天的大众经常听到的官名“巡抚”在清朝成为一省最高官员,明朝开始大量设置的这个官职,还只偏重于军事,而与一省的行政分开。

芷江,就因为这种军事官职而与湖南省的最终形成有了渊源。

明朝后期的1599年,在贵州偏桥镇(今属施秉县) 设置了“偏沅巡抚”,镇抚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不久后迁往黔、楚重镇沅州(今湖南芷江)。

芷江风雨桥

芷江县城安静而整洁,沅江穿城而过,从文阁(纪念沈从文,他年轻时曾在芷江生活)和万和鼓楼(侗族标志性建筑)隔江相对,1999年重建的龙津风雨桥也保留了侗族木构建筑的风格。风雨桥是古时的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地方。交通,也是偏沅巡抚改置于此的原因。

偏沅巡抚已了无痕迹,县城内建于明代的文庙还在,旁边的县政府也处于原老县衙的位置,在传统中国,县衙、文庙,是一个县级政权的中心。

到了1663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将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湖广巡抚、湖广左布政使仍驻武昌,湖广行省南北分治。1666年,,驻长沙的湖广右布政使改称湖南布政使;1724年,“偏沅巡抚”改名为“湖南巡抚”, 辖地与今天的湖南省几乎完全相同。完整意义上的湖南省,到此才基本确立下来,成为古老中国的一个正式的行省。这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它的“光荣革命”,而工业革命的曙光也已出现。

长沙市青少年宫,清代湖南巡抚的驻地。它于辛亥革命后做过都督府,现存三座亭子为巡抚衙门“遗物”。从1724年算起,湖南省还不到三百岁。真正的湖南省,从这里开始。

上一篇:励志!湖南版“姜萍”保送清华
下一篇:80岁,她走出厨房成为作家,写尽女性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