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省内资讯 >正文

88岁,他成了畅销书作家

时间:2024-07-03 15:30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叶寻
阅读量:587

图片来自《十三邀》第六季 专访锺叔河

少年时因战争辍学,高中未毕业考入报社,此后历经坎坷,但始终读书、笔耕不辍,在编辑与写作中创造性地引导更多人“走向世界”,他就是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锺叔河先生。锺先生在二十年前开始编写的《学其短》,后来整合成《念楼学短》合集,如今已经销售20余万册。

锺先生的一生并没有漂亮的学历加持,但他从未停止读书与思考,策划并推出深具影响的“走向世界丛书”,推动、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还完成了《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小西门集》《记得青山那一边》等学术、散文作品。
今天,和大家分享他的两篇小文《因何读书》、《依然有味是青灯》,感受锺叔河先生爱家、爱国、爱知识的情感自然流淌。

因何读书

我因为寂寞,所以读书。
东坡云:“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如今正是六月天,到岁末还早,住在水泥楼房的二十层上,虽有空调,电灯开着总嫌太热。但读至此节,少年时在油灯下看书的情景立刻重现在眼前。那昏黄但裹着一层蓝青色光焰的冉冉跳动的灯火,灯下那几行刚好看得清的大字,偶尔抬头所见投射在墙壁上的自己摇晃的影子……这些早已成为遥远的东西,一下子又显得亲近起来,于是心情便渐觉清凉,电灯也好像不那么煏人了。
我因为怀疑,所以读书。
从前读书不知选择(亦不许选择),什么“三纲者,君臣义”,“三民主义,吾党所宗”,被灌满了一脑子,后来才知全是废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接受了苏联“人类征服自然”的宣传,为“开垦处女地”唱过赞歌,后才知此乃灾害的根源,如今又要“退田还湖”了。行年七十,方知过往之非,如不想带着个充满谬误的脑子进坟墓,还是找些真正讲科学讲道理的书看看才好,至少在死后可以做一个明白鬼。

《十三邀》第六季 锺叔河的书房

我因为无知,所以读书。
人的一生,读书的时间本就不多,又不幸在听废话念废话上浪费了好多光阴,像我这样,结果便是无知。而求知却是人的本能,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满足一点好奇心,也得找点书读读。一读,方知对有些事物自以为知的,其实所知甚少。比如宋徽宗当俘虏以后的情形,印象里总是穿着青衣小帽在为金人行酒(不然岳飞怎会拼死命要救他回来)。近读《靖康稗史七种》,始知在五国城的几年之中,他仍和陪伴的女人们生了六个儿子、八个女儿。金人封他为昏德公,昏字虽不太好听,毕竟还是公爵。
我偶思小憩,所以读书。
老实说,读书是用心甚至伤心的事,带来的不一定都是快感,往往是伤感,甚至痛感。但人毕竟是人,不能光喝苦茶,吃苦瓜,有时也得噙一颗青果什么的,换换口味。所以散文随笔、杂志副刊,有时也要看一点,作为小憩。《中国国家地理》和《文物天地》两个刊物,一本十六块钱、一本十块钱,虽说贵一点,因为有图文并茂的好文章,如《文物天地》第七期上扬之水《宋诗中的几件酒具》,不仅使我增加了古器物的知识,那朴素的文字配着精美的荷叶杯、蕉叶盏的照片,又给了我美的享受,所以每期必看。鲁迅诗云“无聊才读书”,是挖苦租界上的阔人的,虽然他自己也住租界,而且并不穷,仍不失为好句。如今的阔人无聊时未必读书,读书者岂不正当是我辈么?

(2002年9月)

选自《暮色中的起飞:念楼散文选》

依然有味是青灯
几年前写过篇小文《青灯》,开头抄了一首东坡尺牍,当然是照自己的“读”法“抄”的。文章连同所“抄”总共不到六百字,却居然改过好几回,越改越不行,所以如今存的依然是初稿:
“年将尽时,天气越来越冷,加上刮风下雨,无法出门,即使没有什么特别不顺心的事,也不免会无端地觉得凄凉。只有到夜深人静时,在竹屋纸窗下点上一盏油灯,让那青荧的灯光照亮摊开的书页,随意读几行自己喜爱的文字,心情才会慢慢好起来。渐渐便会觉得寂居的生活也有它的趣味,可惜无人与共,只能由我独自享受。——你知道了,也会为我开颜一笑罢。”
上面是东坡尺牍《与毛维瞻》(照我的读法)。
文人写自己的读书生活,如宋濂之自叙苦读,顾炎武之展示博学,都很可佩服,却不容易使人感到亲切,“纯文学”作品“绿满窗前草不除”之类又嫌作态,总不如东坡之寥寥数语,写得出夜读之能破岑寂也。
东坡说“灯火青荧”,后来陆放翁又有诗云“青灯有味似儿时”,如今在电灯光下很难想象这种境界。抗战八年中,我一直在平江乡下,夜读全靠油灯。如果用的是清油(茶籽油或菜籽油),外焰便会出现一层青蓝色,正如炉火纯青时。三根灯芯的亮度略等于十支烛光,读木刻大字本正好。可惜那时不够格看东坡全集,只在《唐宋文醇》中读过他的几篇“古文”,印象反不如尺牍小品深。有光纸石印本的旧小说倒在灯下偷着看了不少,比七号字还细的牛毛小字把一双眼睛害苦了,弄得抗战胜利后进城读高中,就不得不戴上一副近视眼镜。

“青灯有味似儿时”的上句为“白发无情侵老境”,乃是放翁《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诗中的一联。诗句写出了一位老者深切的忆念,他觉得儿时的一切都是有味的,哪怕是夜读。其实古人儿时未必能够点起灯来看自己想看的东西,父师督责着不能不做的夜课则未必有味,放翁自己在另一首诗中,不是也承认“忆昔年少时,把卷惟引睡”吗?

周作人《苦茶庵打油诗》续作之八有两句:“未必花钱逾黑饭,依然有味是青灯。”后来又在《灯下读书论》中引申道:“我曾说以看书代吸烟……书价现在已经很贵,但比起土膏来当然还便宜得不少。”所谓“土膏”即鸦片烟,亦即是句中的“黑饭”,这也是无可奈何中的一种消遣。周氏接着又道,消遣“以读书为最适宜”,但读书“既无什么利益,也没有多大快乐,所得到的只是一点知识,而知识也就是苦,至少知识总是有点苦味的”,但“无论如何,(要读书则)寂寞总是难免的,惟有能耐寂寞者乃能率由此道耳”。
我喜欢青灯,也就是喜欢它映照出来的一点寂寞。对此描写得最好的当然还是东坡的原文,“岁行尽矣,风雨凄然,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灯下读书论》引此语后说,“这样的情景实在是很有意思的,大抵这灯当是读书灯,用清油注瓦盏中令满,灯芯作炷,点之光甚清寒,有青荧之意,宜于读书,消遣世虑”,真是深得此中三昧之言。大约总须在饱尝人生的苦辛,经历人世的风雨之后,才能领略此种情境,才能从寂寞中寻得佳趣,但寂寞还是寂寞的,因为这佳趣“无由持献”,只能独享也。
如今连煤油灯都成为收藏品,古老的油灯早已绝迹,水泥楼房玻璃窗户代替了纸窗竹屋,住在里边跟大自然差不多完全隔绝,风雨时也感受不到一点凄然之美,青荧的灯火更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了。

《十三邀》第六季

但是,青灯并不仅仅是一盏“有青荧之意”的灯,正如我在《青灯》中说过的那样,它是真实的,我曾经见识过。抗战期间,我一直生活在湘北的大山中,那里本来没有电灯,乡绅家用过的“洋油”这时也断了来路,山民们还在以“枞槁”(饱含松脂的松材片段)照明,学校晚自习和家里夜读书全凭一盏油灯。如果用的是当地盛产的茶籽油,点上两三根肥白的灯芯,结了灯花随时剪去,冉冉摇曳的灯焰上部便会显出一层青蓝色的光辉。平时我们在暗室中用木炭取暖,燃烧极旺时,火焰的蓝青色也会极鲜亮,这“炉火纯青”的颜色便是青灯的颜色了。
学校里课桌相邻的两个学生共一盏灯,灯座是竹制的,上置贮油瓦盏。每班十多二十盏灯做一排挂在和黑板相对的墙壁上,晚自习开始时自去取来点着,放在两张课桌中间。灯低亮少,坐在灯右的还好一点,坐左边的就苦了。为了争光发生口角的情形,在学生中是常会发生的。
瓦盏中贮的本该是纯净的茶油,庶务主任怕学生将它倒去炒冷饭吃,叫人在里面掺了桐油,甚至掺桐油的“油脚子”,于是烟炱特多,灯火昏黄,不再青荧,而且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时便没有什么“佳趣”了。加上训育员时来巡查,不准看功课之外的闲书,尤其是还要强迫背诵“知耻为勇敢之本”之类狗屁胡说,下自习的铃声又迟迟不响,更是难熬。
只有到满十四岁那年,因为第三次湘北会战辍了学,这时文言文稍能看懂了,在老屋楼上偶然寻得一堆巾箱本笔记小说,夜夜在自家的清油灯下看。书本小字也小,倦时眼睛自然会转向面前那盏灯,只见裹着一层美丽蓝青色的灯焰不停地跳动着,像一件有生命的活物。望着望着,不知不觉便会陷入沉思,一颗心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乱窜,特别是在看了婴宁和黄英这些美丽的故事以后。直到风吹动门前竹木,或者下起了雨加雪,或者窗外有人走动,一阵簌簌声才将我唤回书上,那边的漫游中止,这边的故事又接上了。
笔记小说中的故事,也有使人紧张甚至觉得恐怖的。这时青荧的灯光会增加诡异的色彩,如果有微风入室,身后墙壁上自己巨大的身影摇摇欲动,恍惚成了书中描写的异物,便不禁汗毛竖起,心跳加速。但大多数故事给我的总是新奇和快乐,还有初知人事时自然会有的绮思遐想。应该说,我的心理和生理的启蒙和觉醒,都是在老家的青灯下开始的,虽然当时幼稚的我,还远远谈不上进入夜读的境界;书中的苦味,就更加体会不到。
总而言之,青灯给我的感觉,虽然有一些寒意,大半时候还是温郁的,它使我开始领略到读书的“佳趣”,开始接受了人生的光和热。时间虽然过去了六十多年,青灯下的生活依然有味,在我的心中,这盏灯永远不会熄灭。

(2006年8月)

选自《暮色中的起飞:念楼散文选》

推荐阅读
本书为锺叔河历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按题材分为“书话”“琐谈”“往事”“自述”四部分。所选篇目,从1946年的《蛛窗述闻》“弁言”,到2023年的《两首〈水调歌头〉》,时间跨度长达77年,基本涵盖了作者各个时期的重要散文作品。
锺叔河无论是编书作序,还是忆人忆事,都自成风格。文字质朴清明、言之有物、散淡平和又充满温情,读来只觉婉而多讽、余味悠长。

作者简介

锺叔河,1931年生,湖南平江人,著名出版家、学者、散文作家。1949年参加工作,曾任《新湖南报》(现《湖南日报》)编辑、记者;1979年进入湖南人民出版社,策划并编成“走向世界丛书”;1984年调任岳麓书社任总编辑,推动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1994年获第三届韬奋出版奖。著有《走向世界——中国人考察西方的历史》《小西门集》《笼中鸟集》《书前书后》《念楼学短》《记得青山那一边》《大托铺的笑话》等;2023年出版《锺叔河集》(全十册)。

上一篇:湖南这10名同学,登上人民日报!
下一篇:梁稳根下场风电,默默进账15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