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名人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省内资讯 >正文

看湖南 | 非遗,可以年轻态,可以生活化,可以国际范

时间:2024-07-03 15:26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编辑:叶寻
阅读量:605

土家织锦、咚咚喹、摆手舞

“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

6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40多个国字号品牌

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的湖南龙山县

非遗传承人用行动告诉我们

非遗可以年轻态,可以生活化,可以国际范

第九届龙山“舍巴日”活动在龙山县体育中心举行。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元崇 通讯员 黄超 摄影报道

古老的咚咚喹,遇上“Z世代”青年

咚咚喹湖南省级非遗传承人彭继蓉

受外祖母和母亲的影响

从7岁开始学习咚咚喹

她在咚咚喹传统吹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摸索出咚咚喹的双管伴音的吹奏方法

她还对制作咚咚喹颇有研究

她制作的2000支咚咚喹

被龙山一家旅游公司购买

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景区,演员为游客表演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打镏子”。曾祥辉 摄

2019年,惹巴拉景区邀请彭继蓉入驻

搭建咚咚喹教学中心

每年寒暑假

来惹巴拉开展研学或调研的

大中小学生都会积极拜彭继蓉为老师

她手把手向这些“Z世代”传授吹奏咚咚喹

彭继蓉表示

未来将与更多的年轻人一起

探寻数字化今天咚咚喹生存发展之道

满足现代审美,土家织锦有了时尚感

随着人们审美的变化

土家织锦与许多传统工艺一样

也面临新的挑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

割舍不下土家织锦

为了使土家织锦焕发生机

她担负起土家织锦传承的重任

刘代娥对织锦的工艺和材料进行改良

使其更加精细化

织锦市场逐渐有了好转

后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

刘代娥还把产品的种类

拓展到了手包、围巾和披肩等

“年轻人缺少的是了解非遗技艺的渠道

而非兴趣”

传统技艺需要融入新的创意和技法

融入现代生活,让织锦能穿戴使用

为传承土家族织锦技艺

刘代娥坚持带徒授艺

目前共授徒500多人

改变传承模式,让非遗进入大课堂

全校师生“人人会讲土家语

人人会跳摆手舞

人人会唱土家歌

人人会演奏一项土家乐器”

在龙山县靛房镇九年制学校

民族文化大课间活动上

1000多名学生正在表演

土家族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喹等民族艺术

“哎!嘿!嗬!呦!”

在里耶非遗街区酉水船王旧宅

78岁的非遗传承人李明武带着酉水船夫

喊着铿锵有力的“酉水号子”

酉水号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土家族文化传播的一张“活名片”

为了青少年学生爱上酉水号子

龙山把酉水号子纳入校园的艺术节汇演

让酉水号子进校园、进课堂、进景区

目前,“三棒鼓”“九子鞭”

“摆手舞”“抽陀螺”

“竹竿舞”“土家竹马”等20多种

民间体育、歌曲、舞蹈、

器乐和游戏已进入龙山县各中小学校园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更使学生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中

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上一篇:梁稳根下场风电,默默进账150亿
下一篇:致敬!劳动者︱谭勇:焊花中走出的“湖湘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