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立波
周立波(公元1908年—公元1979年),原名周绍仪,益阳市赫山区邓石桥人,人民作家。1932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调《解放日报》工作。抗日战争时期,整理自己边区战地之行的采访记录与日记,写出了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1946年在松江省(今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县)元宝镇参加土地改革,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1951年写就了以工业建设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1955年回到家乡深入生活,创作了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著名优秀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以后又创作了不少以湖南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如《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和《韶山的节日》等散文。1978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出版有《周立波选集》《文学浅论》《战场三记》等作品集,译著有《被开垦的处女地》等。曾任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黄少谷
黄少谷(公元1901年—1996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湖南省南县人,1901年7月24日生于南县麻河口镇。早年就读于长沙妙高峰中学、明德中学,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23年肆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任《世界日报》总编辑。1927年在李大钊的引荐下,赴西安冯玉祥西北军任职,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处长、中将秘书长。1931年起,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1934年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国际经济关系。1937年携夫人侯淑方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任湖南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郴县县长、国民政府——监察专员、国防最高委员会处长、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厅厅长、副部长、《扫荡报》社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行政院秘书长。
1949年随国民党退居台湾。历任总裁办公室秘书主任、“行政院秘书长”、“副院长”、“外交部长”、“驻西班牙大使”、“国策顾问”、“资政”、“会议秘书长”。1947年以后当选为国民党历届中央常委。1988年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87年退休,寓居台北。
晚年思乡之情愈切。1992年以后开始捐资家乡教育事业,共捐款上千万元,新建了南县麻河口方谷学校,设立了方谷奖学基金会,方谷是取黄少谷、侯淑方夫妇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合成的,表达了老人对家乡人民的一片心意。方谷学校经多年建设,已经建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皆备的农村完全中学,在湖南省农村属一流水平。他希望方谷学校师生勤奋教学,奋发向上,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报效祖国,建设家乡。他捐款出资,用于振兴教育和赈济灾民,几年内他家共捐资3859万元,并把他全部的藏书捐赠家乡。
1996年10月16日,在台北医院病逝,终年95岁。临终之前,他给儿孙留下遗嘱:树高千尺,叶落归根,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归葬于父母坟旁,眠于故土。
三、郭都贤
郭都贤(公元1599年—公元1672年),长沙市三堂街合水桥人。郭都贤长在书香门第,从小自幼好学,16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历任吏部稽勋司、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和江西巡抚等职。
明崇祯十二年(1635),郭都贤出任江西巡抚。时清兵进犯湖广,他招募乡勇在袁州、吉安一线拼死抵抗清军。眼见一己之力无法回天,遂愤而辞官归里。1644年明亡后,他到浮邱观出家修道。其后20余年间往返湘鄂两省,曾参与组织浮邱山“三千道士下洞庭”的反清复明斗争,失败后归隐禅林,最后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
郭都贤作为明代遗臣,其高风亮节,忠烈情操,民族气节,为后人所传颂。郭都贤平日很欣赏洪承畴的才能,洪承畴因受株连被罢黜入狱,郭都贤极力为其辩诬,奏请免罪起用。洪承畴深感知遇之恩,视为恩师。后来洪承畴降清得到重用,郭都贤闻讯后气得切齿痛骂。洪承畴后来在湖南为官,特意登门拜访郭都贤。二人见面时,郭都贤故意眯着一双眼睛。洪承畴惊问:“未知先生何时患此目疾?”郭都贤答:“实不相瞒,自结识大人那一天起,双目就瞎了。”洪承畴十分惭愧,半天说不出话来。洪承畴为报昔日知遇之恩,馈送金钱,郭都贤不受;又请其子出任督军,郭都贤仍然谢绝。不久,洪承畴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在长沙制造冤狱,拘禁了湖乡名士100多人。人们设法营救,但都没有结果。有人提议请郭都贤出面。郭都贤虽不想见洪承畴,但这是100多条性命,不能不去。郭都贤在长沙见到洪承畴,要他免杀无辜。
洪承畴无奈,只得将那100多人全部放了。临别时,郭都贤拱手道:“多谢两朝元老。”洪承畴惭愧地回答:“下官是千古罪人。”
郭都贤博闻强记,工诗文,书法瘦硬,兼善绘画,尤善写兰竹,有“高风千古”之评。郭著有《衡岳集》《秋声吟》《西山片石集》《补山堂集》《些庵杂著》等。县境名胜大都有郭都贤撰写的楹联和诗作。他题浮邱观祖师殿联:“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为三堂街龙牙寺撰联:“万山烟雨锁龙宫,被樵子流连,看破一盘棋局;千古水云迷洞口,问渔郎消息,放开几片桃花。”
四、罗绕典
罗绕典(公元1793年—公元1854年),清总督。安化县人。字兰阶,号苏溪。乾隆五十八年(1793)生。少就读岳麓书院12年,师从袁名曜。道光八年(1828)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居京数年,与军机大臣曹振镛、东阁大学士王鼎过往甚密,十四年,得荐外任。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川乡试正考官,山西平阳知府,陕西督粮道、署按察使,山西按察使等职。二十四年任贵州布政使,力陈黔省鼓铸制钱“五难”,改革铅厂章程,清查库款,增加库储30万两,购备荒粮5万石,深为云贵总督林则徐所称赏。二十九年擢升湖北巡抚,拒收盐商贿赂银数万两。旋丁忧回籍。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入湘,罗绕典服阕,奉旨帮办湖南军务。五月抵长沙,督工筑土城于南门,北起白沙街、南迄大椿桥,未及就绪,太平军骤至。与前任巡抚骆秉章、新任巡抚张亮基等,率兵勇数千登城拒守。于城内修筑月城,开挖内壕。时提督鲍起豹建议以重金驱使兵勇焚烧城根外民舍,罗“惜屋太多”,未予同意,但终于焚毁民房以数千计。及长沙围解,他奉旨驻防襄阳,镇压荆襄人郭大安、杨连科等响应太平军的起义。
咸丰三年(1853)四月,罗绕典升任云贵总督。主张对少民族起义,抚重于剿。九月,督率总兵王国才等,镇压马二花回民起义。翌年闰七月,贵州斋教首领杨龙喜攻占桐梓、仁怀等县,围攻遵义城,势力遍及黔西安南、普南等县。罗绕典督令贵州巡抚、提督集兵2万前往镇压,并亲率所练精锐兵勇1500驰赴遵义,攻陷凤凰山、螺丝山、红花冈等山寨。在雷台山追击时,跌落山润,中风而卒。谧文僖。
著有《黔南纪略》《贵州筹捕储备记》《知养恬斋赋钞》《知养恬斋前集》10卷、后集4卷,《蜀槎小草》4卷,《玉台赞咏》及《湖南团练条例》各1卷,其奏议编入《罗文僖公遗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