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在主题教育会上高喊“清正廉洁”,一边收受“数额特别巨大”财物,这位“文人法官”的双面人生在冰冷的手铐中轰然崩塌。
2024年3月,湖南作家萧逍遥的散文集《逍遥剑法》荣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集奖”,省内媒体竞相报道这位法学文学“双栖才子”的创作成就。然而仅仅一个月后,“萧逍遥”的真实身份——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肖新平被宣布接受审查调查。
更戏剧性的是,就在他被查前数月,这位曾位高权重的法官还向友人透露:“退休后我便正式归队,重拾作家的梦想”。他设想的文学人生尚未开启,等待他的却已是司法审判的冰冷被告席。
“双面院长”的多重人生
肖新平,1963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1982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程度,三级高级法官。在公开履历中,他是一位典型的专家型法官:从娄底市政府法制办主任(正处级)、党组书记起步,历任娄底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2017年1月当选长沙市中级法院院长。
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有一个活跃于文坛的身份——笔名“萧逍遥”。20世纪80年代,年仅26岁的他就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其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人民日报》《散文选刊》等知名报刊,被著名作家王跃文评价为“文字洗练、风趣幽默”。
在公务场合,肖新平始终展现“忠诚卫士”形象。2019年9月,在长沙中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上,他慷慨陈词:要“清正廉洁,涵养‘焦官’情怀”,要求法官“锤炼忠诚干净的过硬政治品格”。同年10月,他率队赴谢觉哉故居开展党日活动,带领全体人员重温入党誓词,强调学习司法先驱“为党献身常汲汲”的公仆情怀。
讽刺的是,这些庄严承诺最终都沦为对其自身罪行的无情反讽。
权力变现的司法黑手
2024年9月25日,湖南省纪委监委的通报彻底撕下了肖新平的伪装:
以权谋私,疯狂敛财: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单独或伙同他人非法收受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具体金额待法庭认定)
干预司法,滥用职权:在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
对抗审查,藐视组织:串供、伪造证据,企图逃避调查
家族腐败,家风败坏:特权思想严重,利用司法权力为亲属谋取私利,对子女失管失教
组织原则沦丧:不如实报告个人事项,违规提拔干部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1年4月,时任长沙中院院长的肖新平曾亲自到望城区法院指导教育整顿工作,强调要“敢于刀刃向内”“以‘自查从宽’引导、以‘被查从严’倒逼”。三年后,这些要求竟成为对其自身涉案的预言。
司法正义的清算之路
肖新平案的查处展现了政法系统反腐的全链条机制:
2024年4月9日:湖南省纪委监委宣布对其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2024年9月25日:被开除党籍,取消退休待遇,违纪违法所得被收缴
2024年10月18日: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民事枉法裁判罪对其批准逮捕
2025年1月9日:案件经指定管辖,由衡阳市检察院向衡阳市中院提起公诉
该案开创了“监检协同办案”新模式:湖南省监察委员会调查受贿问题,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侦查民事枉法裁判行为,两路并进,最终合并移送审查起诉。这种模式有效破解了司法人员职务犯罪中刑民交叉案件的取证难题。
政法系统的沉痛警示
肖新平案暴露了司法系统监督的深层漏洞:
“关键少数”监督失灵:作为省会城市中院院长(副厅级),肖新平利用审判管理权和案件审批权干预裁判,其违法行为长期未被发现。这反映出对法院院长的权力制约机制存在盲区。
“两面人”隐蔽性强:肖新平巧妙营造“学者型法官”“文人法官”形象,利用文学活动包装自己,掩盖权钱交易本质。这种“雅腐”模式更具欺骗性。
家风败坏引发家族腐败:通报直指其“为亲属谋取私利”“对子女失管失教”,显示司法腐败已从个人行为蔓延至家族圈
2021年春天,肖新平站在望城区法院教育整顿现场,要求干警“刀刃向内”查纠整改时,也许从未想过,四年后自己会成为湖南法院系统教育整顿的最大反面教材。而随着肖新平案件在衡阳中院开庭审理,全国司法系统的目光再次聚焦湖南。
该案已推动湖南高院强化法官任职回避制度,对院长、庭长签发裁判文书实行终身责任编号溯源管理,并建立“廉政家访”机制,将监督延伸至“八小时外”。
肖新平曾在散文集自序中写道:“剑法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讽刺的是,他最终将司法权柄与个人贪欲“合一”,让正义之剑蒙尘。而今,法律正以它不可抗拒的力量,为这个“双面院长”的故事写下终章。
名人热点